参与式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实践探索—以滨西社区“夕阳乐”驿站为例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社区空间微更新是城市更新重要的组成部分。“微更新”是指按照循序渐进的城市更新理念,以群众需求和参与为导向,对社区微型公共空间进行改造提升,推动社区存量空间的活化与利用。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社区治理创新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单元,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而参与式微更新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更新方式,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微更新是要让“旧空间”焕发“新力量”。这种更新方式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微小的改变,通过逐步改善城市社区环境,推动城市社区的发展。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在社区生活的幸福感,以牢固的情感衔接维护社区共同体意识的稳定。

成都市龙泉驿区西河街道滨西社区是移民安置社区,由滨西绿洲、锦绣东方、胜利家园小区3个安置小区组成,胜利家园小区是2014年开始入住,随着人口的增加,小区公共活动场所的增加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小区楼栋架空层,除休息椅、部分乒乓球台之外,公共空间整体休闲娱乐设施缺失,因此不少居民也强烈要求利用现有楼栋空间做微更新提高公共空间的使用率。

胜利家园作为第一批生态移民工程示范点,从2014年入住至今,该社区物质空间方面基础设施老化、公共空间衰败。因此,设施“微更新”,增加新的休息娱乐设施,在目前阶段是需要进行“微更新”,而作为主人翁,参与治理方面,稍显欠缺。

因其熟悉的地缘关系,人口较为稳定,居住时间6-10年,社区依恋感强;但因其地属不同行政区域移民安置在本小区,与社区周边小区沟通交流较少,缺乏融合契机。社会交往方面居民幸福感低、邻里关系逐渐淡漠。

为改善小区公共活动场所,促进社区居民交流,提升社区自治能力,自项目之始,积极链接设计师、社区居民、骨干等多方参与的共建协商平台。参与式协商过程体现了充分的共建平台的作用,同样体现了在参与式更新过程中链接社区资本的积累和社区资源网络的构建,最终形成可持续的社区自组织、可供居民休息娱乐的“夕阳乐”驿站。

三令”,聚人心

一令——意见“征集令”,通过线上讨论、线下动员会的形式,让居民骨干、积极分子等能够参与到微更新的营造过程中,在参与式微更新活动中商讨细节和营造思路。

二令——组建“招募令”,将已挖掘的居民骨干、积极分子集结起来,组建成“夕阳乐”联络会,充分发挥居民主体的作用,努力做到居民民主协商,着重强调微更新的“参与式”。

三令——共担“执行令”,讨论制定“夕阳乐”联络队服务公约,根据微更新营造实时进度,定期开展线上或者线下“夕阳乐”联络会,形成“难题共解、行动共担、自治共赢”的新格局。

“夕阳乐”·共担当

首先,以共学讲堂的方式传递社区微更新理念,用活动让开阔视野,认识社区空间美学,了解优秀社区空间改造案例,让改造更满意。然后,开展沙龙活动5次,邀请自组织、居民骨干、积极分子等参与活动空间设计稿内容进行商议,邀请设计师出整体设计稿,对“夕阳乐”联络站各个环节进行分工,包括资源连接、物资收集等,同时根据“夕阳乐”联络站营造情况提出完善和优化的方案。并结合小区需求和现场环境条件,确定最终“夕阳乐”联络站的营造的设计稿。再者,链接小区居民、商家等资源,收集营造“夕阳乐”联络站活动阵地和邻里交流空间的各类物资材料比如废旧罐罐、老旧花篮、废弃建筑材料等,为后期装饰做准备。最后,“夕阳乐”联络会组织居民参与到“夕阳乐”联络站的如“变变变”、“巧手比一比”等主题营造主活动9次,同时链接资源,为“夕阳乐”联络站参与式微更新环境绿化种植活动5次。周围进行增“绿”添“彩”;从局部提升社区人居环境,构建社区特色文化场景。

“夕阳乐”·齐凝心

我国进入存量发展阶段以来,参与式社区微更新因其尺度微、投入微、见效快的特点而成为更新实践热点,内容涵盖小微空间环境提升与精细化社区治理等,是城市公共空间提升和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抓手。参与式不仅是更新过程地参与,更强调活动空间的常利用,只有居民能常使用的活动空间更新才是成功的。为了增强微更新成果的持续性,社工组织开展交流活动1次,针对“夕阳乐”联络站、小区环境治理后期管理进行讨论,成立了一支12人的环境维护志愿者队,共同来维护“夕阳乐”联络站的整洁和植物的鲜活,划分看护区域;开展主题分享活动1次,由“夕阳乐”联络会组织,提出促进构建社区资源网络、畅通有效沟通渠道、增加公众参与信心等提升策略,以期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总结项目经验,将项目经验和案例,进行分享。

多元主体共参与,构建社区资源网络

在项目的实施开展中,社工引导居民进行全过程参与。通过设置不同内容和类型的参与式活动,激发居民、志愿者等的参与热情,逐渐达成共行动、共“美”家的共识。居民骨干、公益资源的深度参与为项目的开展提供的重要支撑,社工成为合作各方的黏合剂,为信息传播提供保障。

培育“新”知识,建立共同愿景

社区是人群聚集的所在的居住空间,而参与式微更新连接了人与空间的关系。建立共识前应先培育社“新”知识,明确各方对参与式微更新价值观的认可,通过参与微更新不同的活动类型,居民学到了不同的“新”知识。通过参与式策划、组织活动收获了实践知识 。

共行动·共参与,共建新“驿站”

在城市微更新尤其是社区微更新的背景下,注重公众参与的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凸显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社区营造强调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和过程性,是社区微更新的设计和实施途径;而多元共治共建则强调公共空间的多元性和可持续性,是社区微更新的实施和维护手段。

培育“新”知识,是为了建立共同愿景,在已完成培育后,居民主动参与“微更新”。居民骨干作为“微活动”方案的提案者,从申请学写项目书,修改几遍的项目书,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居民是主体,社工协助。居民骨干通过申请项目中“微活动”的方式,检验自己学以致用的成果。由居民申请,实施共计10余场活动,通过多方努力,“驿站”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从此居民多了集一个休闲娱乐、可供爱心商家入驻场所。

通过充分的公众参与,催生居民主动维护、参与“驿站”的“微更新”的积极性,而不仅仅是一次“微”改造。例如,在“驿站”墙面更新过程中,居民全程参与,将家中原来放在杂物间的旧粉刷、滚筒、装修剩下的腻子膏、旧腻子铲刀等材料和工具拿出来一起用到墙面更新中。而那把铲刀,对于我们的居民某某某来说,除了是曾经赖以生存的工具外,更见证了ta的生命重要的光影。“没想到,今天还有机会拿出来,发挥它的余热,想着可能它就是永久的躺在我的杂物间的工具而已……”。

首先,居民在参与过程中如何发挥真正的作用?是我们需要真正的去思考的,尽管参与式社区微更新能够促进社区自治能力,但毕竟作为更新主体的居民掌握资源相对较少且自身能力有限。在参与过程中,需要社工和第三机构通过统筹,适当的进行一定的“增能”,对实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次,社区营造在近几年是凸显基层治理方面一个重要的、且成效最快、最便捷的一种方式。在更新完成后,如何避免微更新后的公共空间成为与社区居民无关的新的利益场所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反思的。在实施过程中,社工的引导尤为作用。在微更新过程中,尤其是参与式微更新,参与主体除了要做到“能用则用”,还有主动参与到后期的维护或“盘活”中,协作共享来确定空间的公共性意识。真正的做到“物尽其用”。

空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重要的纽带,如何通过这个“载体”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凝聚社区力量,促进社区共识、共建等等,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毕竟参与式微更新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对于后期的维护、维修问题,虽然“协商共建”是理想解决方式。但现实情况仍需要参与主体、社工、第三方机构等多元主体共同努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