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 小菌菇“长”出大市场

原标题:科技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南疆四地州——小菌菇“长”出大产业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网站消息,6月1日,员工正使用机械采摘黑木耳。温宿县托乎拉乡金华新村黑木耳种植基地经过员工的科学管理,目前已进入采摘期。该基地在不断提升黑木耳种植技术的同时,积极引进黑木耳采摘机,提升采摘率。艾则孜·沙木沙克摄

6月6日,库车市阿克吾斯塘乡长水村平菇种植基地,村民玛日亚木·莫明小心翼翼地摘下一朵朵灰白色平菇,放入塑料筐整齐码好,等待发往批发市场。与此同时,在位于墨玉县普恰克其镇喀萨夏合勒克村的墨玉县坤润农业双孢菇基地,看着一簇簇破土而出的双孢菇,村民艾合麦提尼亚孜·麦麦提格外开心。

金针菇、香菇、杏鲍菇、茶树菇、木耳……不知从何时起,小小菌菇已在南疆百姓餐桌占有一席之地。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南疆各地立足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等,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发展食用菌产业,推动产业集聚,“链”起各族农民致富路。

产业从无到有又到优

在洛浦县中欣必达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欣必达”)食用菌种植基地,一排排现代化温室大棚内,细长挺拔的茶树菇、体态健壮的杏鲍菇、扁头扁脑的香菇、圆润饱满的猴头菇竞相绽放,基地采摘工人正抢抓晴好天气进行采收。

2021年初落户洛浦县的中欣必达,以菌种研发及菌棒制作为中心,辐射3000亩食用菌基地,有种植大棚2308座,年产5300万棒菌棒、3万吨多品类鲜菌菇、2000吨深加工即食品及2.5万吨有机肥,已形成菌包生产、规模种植、即食加工、塑料箩筐、有机肥为一体的食用菌全产业链闭环。

“这是我们生产的零食,是香菇烘干制成的。”在中欣必达展示大厅,中欣必达党支部书记赵继昌介绍,这种零食保留了菌菇80%的营养成分,口感酥脆,销量不错。在赵继昌看来,菌菇产业要升级,还需在延伸产业链、推进产业融合上下功夫。“接下来,我们将在丰富一产、强化二产的基础上,围绕农业博览、休闲体验、生态度假、物流运输拓展三产,力争建设资源集中型、产业聚集型、功能复合型农旅产业园区。”赵继昌说。

近年来,和田地区结合当地实际,将食用菌产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科学谋划、系统布局,引进中欣必达、新疆贝康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疆昆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食用菌产业规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呈现爆发式增长。

如今,木耳、香菇等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带动南疆各地群众增收的农业特色产业,按照布局区域化、品种多样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增值化等定位,小小食用菌,正释放出大“蘑”力,跑出发展加速度。

今年5月,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在依麻木镇托万克麦盖提村举办了首届食用菌采摘节。游客在体验采摘乐趣时,也了解到当地发展食用菌产业走过的不易路。

阿克苏地区很多农村人多地少,产业增收难。食用菌种植有着不与天争时、不与地争利、不与人争水的特点,还能变废为宝。2017年,浙江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决定在阿克苏地区种植黑木耳。经过浙江省援疆专家近一年的反复试验,上万条数据的对比,当年人工种植黑木耳获得成功。

乌什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如斯太木·亚森说:“2018年,乌什县开始进行黑木耳种植,通过政策支持、示范带动,全县现有黑木耳361.533万棒,产值达1065.75万元。”

“链”起增收致富路

“一个蘑菇棚有1.5万个菌棒,一年种两茬,每次收15吨左右,一年收入能达4万元。”6月6日,在莎车县古勒巴格镇巴格提坎村蘑菇大棚,村民亚森·萨地尔穿梭在一人高的菌床前,算起了经济账。

亚森所在的巴格提坎村从2019年开始发展食用菌产业。试种第一年,亚森对平菇种植一知半解,掌握不好棚内湿度,收成不好。为解决问题,巴格提坎村专门聘请了技术人员,手把手教亚森等菇农种植技术,3年多的时间,亚森慢慢从“门外汉”变成了蘑菇种植能手,收入越来越高。

“在巴格提坎村,我们已经培养了15名蘑菇种植能手,今年我们计划再增加一倍。此外,将蘑菇种植放在庭院,让更多农民通过种植蘑菇提高收入。”巴格提坎村党支部书记阿布都热西提·吾麦尔说。

小小食用菌,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民生。食用菌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拌料、转运物料、装袋、栽种菌棒等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可有效解决南疆不少地方群众就业问题。

在墨玉县坤润农业双孢菇基地,9座双孢菇种植大棚,为该村30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我腿脚不方便,不适合出去务工,多亏有了这个基地,让我有了每月3000元的稳定收入。”艾合麦提尼亚孜说。

赵继昌告诉记者,中欣必达对近千名本地员工进行多品种食用菌种植技术培训,已培训出熟练掌握全流程技术工400余人。此外,公司将当地农户每年修剪的大量林果树枝碾成木屑,作为食用菌菌包的主要原料之一,又给农民带来部分收入。

近年来,洛浦县积极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延伸健全食用菌产业链,在6个乡镇7个村建成食用菌种植基地,形成千家万户参与、分工合作、集群化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目前,食用菌棚均效益达2万元,带动3000户农户增收致富。

“创新+推介”再创产业新高

地栽、温室、手动操作是人们对黑木耳种植的传统印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温宿县托乎拉乡金华新村的黑木耳种植。落地该村的引进企业在村里建设了黑木耳种植基地,每过一小时,种植大棚内安装的自动喷水设施就会均匀地给黑木耳浇水,5分钟后自动关停。棚内温度、湿度的控制采用传感器技术,全程智能化监测棚内温度、湿度等参数,实现全年出菇。

该基地负责人刘占春说,立体化种植、智慧化管理、多元化产品是基地黑木耳产业提档升级的基础。下一步,计划在温宿县建设菌棒厂和黑木耳深加工厂,形成黑木耳的菌棒生产、产品深加工等产业链,将黑木耳产业打造成市场中立得住的产业。

食用菌产业要做大做强,需加快各产业之间的聚合发展,从单一种植转变为菌包生产、规模种植、加工销售、餐饮旅游等融合的食用菌产业链。

介绍各类香菇产品、讲解香菇产品生产制作流程、分享当地美食及风土人情……一个名为“新疆李奶奶”的抖音账号吸引了16万名粉丝,推荐的花菇、香菇酱、香菇挂面远销疆内外。

“新疆李奶奶”,名叫李瑞琴,是新疆昆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2020年,李瑞琴将山东老家的菌种带到和田县,在沙漠里进行科技育菇。如今已形成木屑粉碎、菌棒制作、生物育种、香菇种植、加工销售、废菌棒再利用全产业链,2000座香菇大棚,带动4000余农户增收,解决1400余人就业。

“香菇生长快,一年最少产三季,增收快。”李瑞琴说。为将公司生产的各类高品质香菇产品卖得出、卖得好,带动更多农户增收,李瑞琴搭上了电商“快车”,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疆内外销售市场和渠道。

“五一”假期,巴楚县推出“春探古道·寻宝巴楚蘑菇”活动,吸引不少自驾游爱好者。在巴楚县夏马勒乡奇特村胡杨林,游客们拨开层层胡杨落叶寻找菇顶呈黑褐色木耳状的巴楚蘑菇,虽不易寻觅,但丝毫没有影响游客们的采摘热情。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乡村旅游成为热门的旅行方式。“把食用巴楚蘑菇和乡村旅游相融合,通过趣味活动体验、品尝巴楚蘑菇系列菜,既提高了巴楚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又能体验、品尝推介巴楚蘑菇,可谓是一举两得。”巴楚县文旅局旅游股主任陶俊丽说。

【行与思】

食用菌产业展现良好市场前景

贺江

食用菌种植有着不与天争时、不与地争利、不与人争水的特点,还能变废为宝。在南疆发展食用菌产业,对于我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新疆是农业大区,拥有丰富的光热、土地、农产品资源,具有显著的绿洲农业经济特色,尤其南疆一些农村人多地少,产业增收难。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才能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南疆地区通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成长,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由依靠生产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走上了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我们要毫不动摇地把“三农”工作放在优先发展地位,看清找准潜力优势,持续增强信心决心。近年来,我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棉、果、畜等产业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打造出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的典型。南疆食用菌产业发展尚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借鉴和学习其中的成功经验。

南疆食用菌产业要实现良好发展,要坚持统筹谋划,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补齐产业链短板,锻造产业链长板,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要坚持统筹谋划,形成政府引导、农户参与、企业带动、科技支撑、金融助力的良好产业生态。要坚持创新驱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金链、资源链,引进培育核心关键人才,建立“产学研用”创新机制,促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要坚持联农带农,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通过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相信南疆食用菌产业会很快培育成我区又一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