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出新步伐 取得新成效】今年乌鲁木齐10条综合管廊投入运营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网站消息,电力、通信、燃气……城市管线布设,时常面临两难:架在空中,街道上方是难看的“蜘蛛网”;埋入地下,易腐蚀,维修不便,还常常会因施工被挖断。如今,随着乌鲁木齐地下综合管廊的有序推进,这一难题正在逐步被破解。

综合管廊是将电力、通信、给水等多种管线集中敷设在同一地下空间。如同城市的“血管”“神经”,更是城市功能的“生命线”。

筑牢城市“里子”,撑起城市“面子”。作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之一的乌鲁木齐,目前累计建设综合管廊42条,总长约128公里,其中2021年有10条综合管廊投入运营,全长38.3公里。

河马泉新区首批管线正式入廊

作为拓展新城区、转换发展动能重点区域的河马泉新区,在建设过程中综合统筹地下管廊、地面道路、地上绿化带、再生水利用等工程,切实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到新区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目前河马泉新区6条综合管廊投入运营,全长28.8公里,首批管线已正式入廊。

12月21日,记者来到秋实路综合管廊,从外观来看跟地下通道类似,布设着综合管廊出入口、投料口、通风口。

进入前,城投集团乌鲁木齐地下综合管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巡检员赵崇宁按了一下墙上的绿色按钮。他说:“先启动一下通风系统,大概15分钟后我们再下去,这样才安全。”

沿着综合管廊入口拾阶而下,地下共有三层,空间十分开阔,丝毫没有憋闷感。

赵崇宁介绍,管廊里的温度在5摄氏度左右,顶部装有远程自动控制的通风、照明、消防等设备。“还设有雨水舱,可以对雨水进行回收再利用。”

有人擅自进入,警报就会响起

记者进入综合管廊没走几步,侧墙上的红色报警器便开始闪烁,并响起刺耳的警报声。城投集团乌鲁木齐地下综合管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副经理刘义珍介绍:“管廊上方设置了红外感应设备,只要有人擅自进入就会报警。”

“综合管廊每隔100米设置了一部应急有线电话。”刘义珍说,“管廊巡检中,各舱室均设置固定电话,可随时与控制中心沟通联络,包括处置突发情况。”

管线功能不同,房间标准不同

在综合管廊,不是所有管线都“住”在一起,比如天然气和高压电缆这种安全等级较高的管线,会有自己的“单间”——燃气舱和电力舱。而综合舱就像个“集体宿舍”,要宽敞一些,可以容纳热力、给水、中水、通信等管线。

刘义珍说,以前城市的排水、燃气、热力、电力等管线只要有一个出了问题,路面就可能因开挖而“破相”,有了综合管廊后,维修起来就方便多了。

目前乌鲁木齐综合管廊设置有四舱结构、三舱结构及两舱结构,管廊廊体都是采用钢筋捆扎,再进行混凝土浇筑,大大提高了其使用年限和承载力。

实时监测氧气含量、温度、湿度

管廊墙壁上的两个设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赵崇宁解释,它们可实时显示此处的氧气、湿度、温度、硫化氢、甲烷等环境质量参数以及红外线感温反馈情况。如果出现问题,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会立刻弹出相应预警信息,并精确地标出在哪个分区、哪个点位有“超标”“异常”等情况。

综合管廊内还安装了一种红色的细线。这个红线是感温光纤,能近距离感知各类管线的温度,一旦温度出现异常,将通过系统反映到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可以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科技赋能,“大动脉”不断升级

综合管廊每公里都安装了上百个设备,如消防、通风、供电、照明和报警、排水等系统,相当于“眼睛”和“耳朵”。

“地下管廊是一个城市运行的‘大动脉’,今后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提升地下综合管廊精细化运营管理水平。”城投集团乌鲁木齐地下综合管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孙小林说。

孙小林介绍,目前该公司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综合管廊有22条,其中10条已投入运营,通过多种技术更加系统化、精细化地管控综合管廊全生命周期。例如,当智能系统检测到一氧化碳、甲烷等危险气体浓度超标时,地下管廊相关设备会自动报警,风机自动开启,通过通风系统调节廊内空气质量,降低有害气体浓度;当水管破裂,水位达到一定深度无法下降时,排水泵将自动开启,破裂段水管闸阀会及时关闭等。

精准施策,建设布局因地制宜

地下综合管廊是一种集约化、科学化的先进管线敷设方式,既节省了地面空间,又能够有效解决空中“蜘蛛网”及路面“马路拉链”等城市管理难题。

目前乌鲁木齐综合管廊主要分布在高铁片区、城北片区、河马泉新区、临空经济区等区域。乌鲁木齐市将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综合管廊专项规划和城市道路建设,坚持因地制宜、远近兼顾、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稳步推进综合管廊的建设。同时高标准建设信息化管廊指挥中心,精准摸排地下管线底数,建立完善全域管理信息系统,为精细化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数据支撑,实现管理信息化智慧化。

随着智慧化、集成化和自主决策能力的有效提升,综合管廊将会更好地担起“生命线”重任,源源不断地为城市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