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东省政府网站消息,光威集团实验场地内,一根碳纤维鱼竿稳稳拉动3吨重的货车,竿体弯而不断;达因药业生产线上,为儿童“量身定制”的药品将打包发往全国;朗盛新能源车间里,忙碌赶产风电叶片……当下的威海,新兴产业发展势头正劲。
近年来,我市持续发展以生物医药、海上风电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性能复合材料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力提升“威海制造”含金量。今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稳居全省首位,为全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了未来产业变革的方向,是一个地区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领域。立足全市八大产业集群和十条优势产业链,我市坚持创新驱动,鼓励相关企业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以“点”上突破带动产业全“面”向好。
其中,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当仁不让跑在“第一梯队”。威高集团生产的预灌封注射器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0%,达因制药“伊可新”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60%,迪沙药业主导产品坎地沙坦酯片打破进口垄断,吉威医疗冠脉支架累计集采报量260万条……一批领军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走在了前列。
产业“增量”与“存量”的协同跃升,核心动力源于科技创新在产业全链条、各环节的深度嵌入。立足新兴产业技术含量高、研发投入大的特点,我市打造了省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创新创业共同体,组织开展技术攻关项目59个,突破关键技术88项,100多种产品实现国产替代。目前,全市主导产品涵盖10个大类20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如果说医药与医疗器械的创新是“多点开花”,那么以碳纤维为代表的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发展则是“链上发力”。以龙头企业为支点,我市将产业链上下游分散的企业创新成果串联起来,坚持“1+1>2”的逻辑,持续完善产业链条,推动威海制造从“企业突围”迈向“产业链共进”。
作为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的中游企业,威海富碳科技有限公司在“链”上找到了不少“好搭档”。特殊树脂研发找光轩新材料,预浸料市场对接安德森复材……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模式,让企业去年订单量接近5000万元,今年正朝着7000万元的目标冲刺。
窥一斑而见全豹。依托光威复材——国内第一家突破碳纤维连续生产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生产商,我市串联起67家规上企业,构建起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专精特新企业为中坚、创新型企业为基础的强企方阵。目前,已累计培育4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1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品实现“海陆空天”全覆盖。
产业链的高效运转,既需要企业间的业务协同,更需要物理空间上的集聚和全要素的服务支撑。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过程中,我市引导相关联企业组建产业园区,推动产业链条在园区内实现深度融合,释放集群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