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山东省属企业利润总额预计比“十三五”期间增长80%

据山东省政府网站消息,“十四五”期间,山东省属企业创造的利润总额预计比“十三五”期间增长80%!11月26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情况。记者在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省属国资国企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省属企业主要财务指标均实现突破跃升,资产总额、收入总额、利润总额分别突破五万亿、两万亿、千亿元大关,在全国省级监管企业中持续领先。

从整体规模看,2024年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达5.3万亿元、营业收入达2.5万亿元、利润总额超千亿元,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45%、44%、42%,在全国32个省级国资委监管企业中,不包括直辖市,山东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均居第1位,利润总额居第2位。

在科技创新方面,“十四五”以来省属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超20%,2024年达529亿元,居全国省级监管企业首位。共建设78个国家级科研平台,609个省部级平台。累计牵头或参与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487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其中,山东能源牵头的‘深部煤炭数智化高效开采成套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浪潮集团参与的‘云计算系统低时延关键技术’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省国资委副主任葛志强介绍。创新型企业数量也实现了倍增。“十四五”期间累计培育513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家独角兽企业及101家瞪羚企业。

在国资布局上,山东推动省属国有资本向“十强”产业、基础设施、重要矿产资源及公共服务领域集中,相关重点领域资产占比达93%。目前,有25户省属企业在全省19条重点产业链担任“链主”,带动山东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形成产业集群。

深化改革是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关键。其中,人事管理制度、劳动用工制度以及分配制度这三项制度的改革是关键环节。

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上,省属国资国企突出“能上能下”。省国资委副主任秦春玲介绍,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来,省属企业已有161名经理层成员因上年度考核未达标而退出了原岗位。在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上,推行“能进能出”。坚持市场化招聘,公开招聘比例达到100%;“十四五”以来,累计招聘约12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占比达60%。在分配制度改革上,实行“能增能减”。对于经理层成员,其薪酬结构中与业绩直接挂钩的浮动部分占比最高达70%。

截至今年9月底,山东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改革任务已接近全面完成。

“十四五”期间,山东共完成6次省属企业之间的战略性重组。重组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形成了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省国资委二级巡视员刘福帅介绍,例如山东国惠和山东发展的重组,两家企业均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重组后规模实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升。今年1—10月,重组后的新山东发展集团资产总额2496.63亿元、营业收入233.06亿元、利润总额25.4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4.78%、10.57%和6.34%。

“十四五”期间,省属国资国企培育了一批优质上市公司。截至今年9月末,省属控股上市公司达51户,发行股票59只,总市值超1.2万亿元。“十四五”期间,新增上市公司10户,上市公司再融资381亿元,省属企业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1094亿元,上市公司并购集团外资产274亿元,累计分红近1500亿元。

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市值管理纳入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新导向,省国资委今年研究制定了市值管理考核具体规则,全面推动省属控股上市公司规范有序开展市值管理工作,促进其估值水平与在全省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相匹配。截至9月末,山东黄金、潍柴动力、兖矿能源、浪潮信息市值超1000亿元,市值超500亿元的上市公司达9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