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东省政府网站消息,73.47%!去年,威海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继续保持全省首位!这是一张连续多年发挥稳定的成绩单。近年来,威海坚持“大抓经济”的鲜明导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效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传统产业是“家底”,也是新质生产力生长的沃土。
3月28日,招商工业威海船厂数字化绿色智能工厂项目开工。作为国内首个全流程海船智能工厂,招商工业威海船厂数字化绿色智能工厂项目在海船领域率先开辟了“设计-制造-管理”全链条智能化新赛道,引入智能化生产线,配套数字化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从钢材入库、预处理、分段制作到预舾装的智能化、全流程管理。“我们威海船厂锚定的是高端客滚船细分市场新赛道,这个项目更是为我们冲刺全球价值链顶端提供了有力支撑。”招商工业威海船厂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目前手持25艘船的订单,合同总金额150亿元,生产计划已排到了2028年。
船舶与海工装备是威海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威海把船舶与海工装备列入全市十条优势产业链重点发展,推动船舶企业提高新船型研发设计能力,提高智能化数字化造船水平,打造豪华客滚船、重吊船、南极磷虾船、游艇等15大类40多个品种的“威海品牌”。2024年,威海全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268.1亿元、利润1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和19.8%,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与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一样,纺织服装、轮胎制造、机电装备等传统产业在威海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稳住传统产业是接续新产业的基础,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近年来,威海不断强化政策激励和服务保障,引导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等措施,提升核心竞争力,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固本,更要兴新。
在威海,全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链主企业——光威集团不仅实现国产碳纤维“从无到有”,还成功研发出T300到T1100、M40J到M65J等15大类全系列型号,多种碳纤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依托光威集团的虹吸效应,威海在临港区打造碳纤维产业园,持续引进国家碳纤维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24家高端科研平台,与42家高校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速形成配套协作、资源共享、优势显著的特色产业链。目前,碳纤维产业园招引落地了40多个产业链的项目。
以园聚链,以链集群,威海从上游装备制造、碳纤维研发生产到预浸料中间体,再到碳纤维制品和回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并向汽车轻量化、风电光伏、乐器等民用高端领域延伸,成为首个国家级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2024年,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69.6亿元。
不只是新材料领域,威海围绕全市八大产业集群其他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统筹政策、资金、平台等创新资源,加快谋划产业布局,搭建创新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生态,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通过支持龙头企业扩张、推动骨干企业膨胀、产学研协同创新等举措,全力推动新兴产业稳步发展。
目前,威海已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新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集群、乳山市海上风电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等4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壮大集群规模,威海实施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工程,工信部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积极构建完善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支持体系;财政部门则把支持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
前瞻谋划和引领发展未来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手术机器人,威高“妙手S”手术机器人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完成5G远程手术样本量最多的手术机器人;山东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生产的水下机器人打破了国外种种技术壁垒,弥补了诸多行业空白,实现了全产业链的自主研发;中科融合算力威海分中心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诸多领域提供精准的算力支持,同时还可为制造企业进行模拟试加工测算,在原材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等方面给予决策辅助……当下,威海正前瞻性地布局未来产业,以新质生产力重塑产业未来。
今年,威海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超前布局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拓展新领域、开辟新赛道。”根据相关规划,威海将重点发展无人装备制造、工业互联网等细分领域。其中,低空经济板块以无人机、无人船、无人车为核心,打造立体安防无人装备智能制造基地;数字经济领域聚焦工业互联网、5G智能工厂等方向,推动全市5大数字经济园区差异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