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制造”远销80余个产油国

据山东省发改委消息,位于黄河尾闾的东营市东营区,正以高端石油装备产业的“金色名片”吸引着全球目光。这里已构建起钻完井、采油、油气增产和海洋装备四大优势产业链,集聚相关企业500余家,年产值突破350亿元。

近日,两辆红色重型卡车满载石油装备,缓缓驶出山东科瑞油气装备有限公司,奔赴非洲油气田现场。“此次交付的是两台套沙漠快移交流变频钻机,专为非洲客户复杂工况定向研发。”科瑞油气钻井装备事业部生产制造中心副总经理于浩介绍,该产品在集成化、自动化等方面表现突出,性能优于客户预期10%以上,研发生产周期也比原计划缩短了3个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作出战略部署,提出“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全国重要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东营区石油装备产品已覆盖8大门类、37个系列、1500多个品种,高端石油装备产业集群也被认定为省级主导产业集群和首批“雁阵形”产业集群;积极推动企业“抱团出海”,目前,龙头企业科瑞油气的海外自有作业队伍已超过200支,业务网络遍及全球80多个主要产油国。

从技术追跑到多项领跑,东营石油装备产业正实现质的飞跃。“以前我们追着别人跑,如今在很多领域已实现‘并跑’甚至‘领跑’。”东营区贸促会会长扈献文感慨。他亲历了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的变迁。从前几届重点“看世界”,到如今自信“展实力”,他见证了东营石油装备产业从“制造”向“智造”与“服务”转型的加速度。“今年展会特别设置‘抱团出海’展区,我们的海洋油气装备、水下智能系统、无人机应用等产品备受国际客商青睐。”

位于东营高新区的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能够研发制造水下采油树并实现产业化应用的企业。公司生产制造中心总经理徐建让介绍,威飞海洋拥有三个全球领先的研发制造基地,营销网络覆盖30个国家和地区,持有100余项核心知识产权。

水下采油树被誉为深海油气开发的“咽喉”,过去长期被国外垄断。其1358个精密零件与跨学科技术集成,使国产化之路异常艰难。威飞海洋联合东营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研发出性能更优的自主产品,目前已在国内多个海域实现工程化应用,并成功走向全球。

“大国重器”铸就产业传奇,“小小巨人”同样托起民族骄傲。东营市兆鑫工贸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K344压裂封隔器,堪称井下“液压战士”。其独特的胶筒设计可承受200次反复坐封,即使在70MPa高压下仍保持密封稳定。企业总经理相文明表示,公司已拥有100余项研究成果和80多项国家专利,多项“小硬核”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为推动高精尖特企业既“多起来”又“强起来”,东营区近年来实施科瑞数智化高端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等51个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达84亿元,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2019年的3家跃升至158家,8个石油装备产品入选2025年度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生产企业及产品名单。今年上半年,石油装备产业出口额达22.5亿元,同比增长124%;科瑞油气、森诺科技等企业在中东、非洲地区成功承揽油田增产服务业务,总金额超60亿元。

“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聚焦优化提升石油装备传统产业,加快组建由行业部门牵头、国企参与、骨干企业主导的石油装备产业协会,吸引链上企业加入,深化资源整合与延链强链,推动产品与服务‘抱团出海’,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装备智造基地和石油科技创新中心。”东营区委书记赵明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