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五年砥砺奋进 全力冲刺3000亿

据四川省政府网站消息,时代一步一个脚印向前,历史在接续奋斗中谱写新篇。

坚定落实省委赋予的“一区一枢纽一中心”战略定位——全力建设万达开天然气锂钾综合利用集聚区,打造东出北上国际陆港枢纽,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这是达州“十四五”时期砥砺奋进的目标。

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是达州“十四五”时期始终鲜明的工作导向:将招商引资确立为经济工作主战场,强力实施“双园驱动”发展战略,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签约落地10个“百亿级”先进制造业项目,坚定不移发展新质生产力,工业振兴强势启航,牵引全市经济社会加速快跑。

这5年,达州经济总量稳居全省前列。2024年,达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800亿元大关,是“十三五”末的1.32倍,发展步伐稳健有力,全力冲刺“十四五”末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

锚定“一区一枢纽一中心” 砥砺奋进

全球巨头落子,产业能级跃升。11月17日,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与四川正达凯新材料有限公司在达州签署创新合作备忘录,标志着全球化工巨头正式进驻,达州能源化工“朋友圈”迎来历史性扩容。

达州富集天然气、锂钾资源,是工业经济发展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省委赋予达州建设万达开天然气锂钾综合利用集聚区的使命任务,达州明确提出推动川东北渝东北能源资源一体化发展,实现资源就地深度转化,从“资源产出地”向“产业崛起地”跃升。

争取更多天然气本地使用和提升本土企业天然气消纳能力。一方面,达州在中石化普光气田稳产增产基础上,建成投产中石油铁山坡气田、中石油渡口河-七里北气田,实现天然气增产;另一方面,达州把招商引资工作确立为经济工作主战场,招引落地正达凯新材料、赣锋锂业、星空钠电、蜂巢能源等10个百亿级先进制造业项目,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度,构建天然气精细化工、锂钾产业、磷硫化工等产业链条。

这5年,达州坚持“大抓工业、重抓制造业”,新设达州东部经开区,对达州高新区进行“扩区调位”,成功获批3个省级化工园区,以天然气、锂钾、能源、森林四大资源开发利用为着力重点,加速构建“3+3+ N”现代化产业体系,“双园驱动、多点支撑,你追我赶、协同推进”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已然成形。

锚定建成东出北上国际陆港枢纽目标,这5年,达州以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和常态化提质提升行动为统揽,坚持“铁公水航”全面发力,奋力打造四向通达综合交通枢纽和全域开放对外经济走廊。2022年至2024年三年大会战期间,达州完成交通投资852.3亿元(含高铁),超出确保目标89.4%,勇夺投资完成率、超长期特别国债争取等七项全省第一。全新建设的达州金垭机场开航,全市建成及在建高速公路里程达721公里,将实现“县县三高速”;成达万高铁、西达渝高铁不久将贯通,届时可实现30分钟抵万州、50分钟达重庆、90分钟直达成都与西安;达州金垭机场开通航线43条,直飞城市42个,百姓出行便捷度大幅提升。

达州与南充一起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两市已召开三次党政联席会议,积极抢抓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合力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协同构建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网络,不断丰富“南达通办”服务内容,加强教育、医疗等方面合作共享,组团培育省域经济副中心进入全面深化、加快提速的新阶段。

在农业和服务业板块,达州亮点纷呈。先看第一产业。2024年,达州粮食播种面积852.3万亩,总产高达330万吨,勇夺全省粮食总产量“十二连冠”。单产提升至387.1公斤/亩,位居全省第三,为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贡献达州力量。

再看第三产业。2020年至2024年,达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47.4%跃升至5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居首位,消费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显。

“十四五”期间,达州荣获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纺织服装)等多张国家级名片。通川区、达川区、渠县入选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四向”班列累计开行超3100列,达到“十三五”末的6倍,物流通达、商贸活跃的优势愈发彰显。

践行新发展理念 强里子厚底子

岁末将至,达州交通项目建设捷报频传:镇广高速全力冲刺,达州将新增北上南下大通道;达州绕城高速西段控制性工程——朱家湾大桥实现双幅贯通,为实现全线贯通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这条串联区域发展的交通动脉建设取得关键进展。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达州推进发展不看“面子”看“里子”。达州实施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城镇污水治理两年攻坚、中心城区危旧房改造三年攻坚三大行动,全面夯实发展根基,优化发展环境,打开发展新空间。

——交通大会战,加快实现“车畅其路,人悦其行,物优其流”。

织密交通毛细血管,达宣、达开等3条快速路建成通车,实施1240公里国省干线提升改造工程,提高10条国省干线公路技术等级,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比重达98.7%,形成“纵横交错、连接县乡、畅通城镇”的快速干线网络。加大新(改、扩)建农村公路力度,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27501公里,居全省第二。

建成金龙大道公交停保场、马踏洞、职教园区公交首末站,新(改)建市中心城区公交站台153座,新建旅游客运站2座,改扩建具有交邮融合功能的普通客运站2个,新(改扩)建乡镇运输服务站125个,升级智慧客运枢纽站1个。积极推动乡村运输“金通工程”,建成县级物流节点7个、乡镇级物流节点189个、村级物流节点1492个,“四网一体”初具形态,通川区、渠县成功获评全省“金通工程”样板县。

——污水治理攻坚,清水东流,生态筑基。作为嘉陵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达州投入68.49亿元,在市、县、乡镇三级层面实施100个治理项目,覆盖前端收集、中端转运、后端处理、末端处置全流程。

攻坚行动注重精准施策:老城区严控大拆大建,着力治理管网病害、实施清污分流;西外片区以狮子河、万家河流域治理为主线,推进雨污管网整治和截污干管建设。新改建污水处理厂37座、雨污管网990公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与污水集中收集率实现“双提升”。

——危旧房改造攻坚,忧居变优居,城市焕新颜。

达州中心城区2.6万户居民将陆续喜迁新居。针对危房和早期预制结构老旧建筑,政府引导推行原址重建、异地新建两种模式,总计36个项目,改造住房面积240万平方米,有效消除安全隐患,稳稳托起百姓“安居梦”。此项工作入选省委改革办发布的2024年度四川改革典型案例。

夯实水安全保障,浇灌发展沃土。“十四五”时期,达州以雷霆之势掀起水利建设新篇章,加速推进土溪口水库、固军水库两座大型水库和8座中型水库建设,共同构筑起防洪保安、供水保障。此外,达州积极推进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未来,纵横交错的引水渠网将与扩容增效的调蓄水库相连,形成奔流不息的水脉,润泽四川达州、广安以及重庆12个区(县)。

城乡品质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更加宜居。5年间,达州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成功承办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全国县级现场会,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52.72%;全市实现5G网络全覆盖,建成“全光网”城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莲花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四川最美河湖”;5个中心镇跻身省级百强,普光镇入选镇域经济全国500强;建成447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功创建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市。

微改革微创新 顺民意暖民心

“以前这一片全是围挡,里面垃圾遍地、杂草比人还高,接孩子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现在好了,地面全部硬化,还安装了座椅、健身器材,种上绿植,环境变得好多了!”站在宣汉县百节溪小学西大门外,望着眼前2000多平方米的休闲小广场,居民杨建由衷赞叹。这片曾经阻碍出行、无人问津的闲置地,如今已成为家长等候、居民锻炼的好地方,彻底解决了周边群众长期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

近年来,达州以“微改革”为切入点,聚焦零星闲置地、边角地等“沉睡资源”,精准施策,将其改造为各类惠民设施,让城市“边角旮旯”焕发新生机,也让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在家门口持续提升。

长期以来,城市中不少权属复杂、位置零散的闲置地和边角地,因缺乏有效管理,逐渐沦为垃圾堆放点,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与此同时,周边居民却面临停车难、充电难、休闲空间不足等现实困扰。针对这一矛盾,达州市坚持“所有权不变、使用权放活”的原则,授权各级国有企业承接此类地块的建设与运营,将其改造为惠民停车点、便民充电棚、邻里休闲广场等,实现城市治理“痛点”向惠民“亮点”的转变。

在盘活闲置土地的过程中,达州还同步补齐新能源配套设施短板。大竹县竹海路西段原老中医院拆迁后留下的闲置地块,如今已建成集停车与充电功能于一体的惠民停车点,提供46个停车位和6个新能源汽车快充桩。“以前这里是危房拆除后荒废的空地,现在不仅能停车,还能充电,真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居民黄超的感慨,道出大家共同的心声。

改什么、怎么改,群众说了算。达州始终秉持“群众点单、改革接单”的工作思路,确保“微改革”精准对接民生需求。开江县民心小区旁的邻里休闲广场,原是一块800平方米的闲置边角地,杂草丛生、垃圾成堆。今年,该点位被纳入全市“微改革”项目,通过召开院坝会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多部门协同推进,短短几个月内便实现华丽转身。如今,25套休闲座椅、6套石质桌凳错落分布,可同时容纳百余人休憩娱乐。

近年来,达州通过“微改革”累计改造惠民停车位3107个、新能源充电位553个、电瓶车充电位4305个、邻里休闲小广场35个。这种“去机关化、去行政化”的务实作风,不仅让城市边角空间焕发新生机,也让民生温度浸润到城市的每一处肌理,实现了群众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厚植民生福祉 呈现新气象

“十四五”期间,达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保障和改善民生置于突出位置,持续优化公共服务。全市民生支出占比连续保持在70%以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聚焦共同富裕,就业增收稳中有进。5年间,达州强化就业政策供给,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1.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始终稳定在5.4%以下。通过多元化增收措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跑赢经济增速,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在托底性帮扶万源的过程中,达州创新实施全域结对、“众筹”帮扶模式,精准助力万源补齐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短板,以改善环境开拓发展新空间。

聚焦优质供给,服务水平提质升级。5年累计安排民生支出1783.01亿元,全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新建公办幼儿园29所,新增学位8000个;新建中小学856所,新增学位6万个,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扩大。

擦亮“医在达州”品牌,四川省人民医院川东医院建成投用,新增三级医院9家,“三甲”医院增至5家,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从2.45人增长至2.74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稳步推进。

擦亮“学在达州”品牌,高考一本、本科上线率实现13年连续双上升;普惠托育服务加快发展,每千人口托位数从1.3个增至4.6个。

文体事业繁荣兴盛,罗家坝遗址博物馆成为全国首个巴文化专题博物馆,《梦回巴国》等剧目常态化演出,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巴人故里”马拉松、“川超”联赛、市运会等大型活动接连举办。5名达州籍运动员在巴黎奥运会勇夺两金三银,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聚焦社会保障。建成“引水入竹”工程,引巴河、州河之清流,穿山越壑直抵大竹县,一举打破缺水瓶颈,厚植持续发展根基。全市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387.7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14.9万人。药品集采常态化,保障待遇稳步提高。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至69%,远超全省平均水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街道全覆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保障有效减轻群众医疗负担近30亿元,惠及730万人次。达州成功入选全省3个“一老一小”高质量发展试点市,通川区成为全省唯一的公共服务人口地图编制试点。

“达”志笃行,“州”显担当!5年奋斗,让达州站在新起点——即将迈入“双高铁”时代、经济“四梁八柱”加快构建、城市能级全面提升。

展望“十五五”,达州将勇担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一区一枢纽一中心”建设等使命任务,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工业振兴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加快构建具有达州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