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竞逐高能级产业新赛道

据四川省经信厅消息,四川省绵阳市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从雷达到火箭,从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到国内首座商用多室质子治疗系统……“绵阳造”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屡屡建功。

这里有深厚的创新底蕴和丰富的创新资源,更不缺与时俱进、抢滩竞逐新赛道的决心和魄力。近年来,四川省建立了重点产业链协同推进机制,明确了绵阳作为四川省人工智能、低空经济、航空航天、医药健康以及新型显示五大重点产业链主要承载地。同时,银发经济、现代物流等八条产业链也在绵阳实现了协同发展。以此为统揽,绵阳精选出七条特色产业新赛道——“587”产业体系应运而生。

围绕重点产业建圈强链,绵阳全面部署“587”产业体系攻坚突破路径。在政策赋能、产业赛道、成果转化等方面加速推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聚力打造更高能级产业集群。

政策赋能与时俱进

“全球每4部手机就有1部使用‘王者熊猫’盖板玻璃”——在四川虹科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里,这条标语给每一位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为了打破某些国家针对超薄触控屏盖板玻璃的技术封锁,虹科创新的前身——四川旭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研发团队曾以中控室为家,吃住在里面近40天。以此技术的成功研发为支撑,团队随后开发出高强度保护玻璃、高铝盖板玻璃等产品。

创新,离不开十年磨一剑的突围与坚守。面向未来,如何坚持创新驱动、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绵阳有了更新的思考与布局。今年5月7日,《绵阳市重点产业建圈强链“587”产业体系方案》正式印发,围绕每条产业链分别明确了细分领域,每条特色产业新赛道还明确了重点发展产品、需补齐的短板和招引方向,确保精准施策。6月10日,绵阳市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推进大会召开,全面部署推动绵阳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工作。

绵阳市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推进大会召开前两天,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组建成立。“经过长期调研,我们发现单纯用财政资金对科技类早期项目进行投资,难以最大程度地激发研发动力,而通过‘投早、投小、投长期’,以资本介入和全流程赋能,既能为项目方注入动力,同时也会驱动项目方专注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成果转化效率。”绵阳科技城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彭敏说。

今年,绵阳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十条政策(修订)》,注重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中间的堵点,着力构建科技产业协同创新生态,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23年至今,绵阳各类国省级创新平台增加了60余个;连续两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每年新增100余家;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了200亿元,连续三年翻番。当前,绵阳正加快组建200亿元的产业引导母基金,以期更好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产业赛道求精求新

包裹过火焰的手掌可以安然无恙,空气炮发射出的空心圆可以轻松击垮纸杯塔,机器人能打太极和跳舞……绵阳科技城新区机器人研学基地里,一场场科学“魔法秀”吸引着前来研学的孩子们。

“基地30多门科技课程可以覆盖3至18岁孩子们的研学需求,去年10月以来,基地已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5000余名学生,年营业收入超过30万元。”绵阳新投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研学负责人周江介绍,基地科技研学课程的开发者绝大部分来自绵阳机器人产业链上的高校院所及企业,并且大家都是无偿提供开发服务。

这个集参观、教学、实践于一体的研学基地,正是绵阳发力机器人产业、布局“587”新赛道的生动缩影。作为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主要承载地,绵阳将机器人产业明确列为“587”产业体系中七大新赛道之一,以打造标杆示范场景为牵引,发布了9批次76个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清单,促成50余个场景落地投用。绵阳还加快培育更多机器人领域的科技领军企业、“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不断做强链条、做大规模。

“绵阳已经形成机器人产业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且拥有突出的创新能力,企业签约投资了5亿元在绵阳建设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制造总部基地,和绵阳市政府共建具身智能训练场。”上海优理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明说。

创新链、产业链正加速向绵阳聚合。为了推动聚合,绵阳不断采取措施打破空间壁垒和信息壁垒,让科研院所和市场主体面对面交流、零距离对接。绵阳市科学技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光明告诉记者:“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优良的创新生态与高能级的支撑平台作为保障。”

“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是四川省首个整合线上线下全链条中试公共服务能力的平台,聚集了136家中试服务机构,30余条中试生产线和测试线。”跟随绵阳科技城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曾信的指引,记者看到平台展厅大屏正滚动着企业发布的中试需求、需求对接动态。“平台为四川五八增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了全周期服务,企业现在成功落户绵阳科技城新区,还获得了4000万元的融资。”曾信说。

到2027年,绵阳将力争机器人、商业航天、航空电子、核医疗等7条特色产业新赛道实现规模倍增、达到650亿元,5条主要承载地产业链总规模超过2500亿元,推动全市规上工业总规模突破5000亿元。

成果转化挖矿寻宝

对于一座拥有国家级国防科研院所20家,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超过260个,研究经费投入强度长期居全国前列的城市而言,绵阳的产业发展绝非“吃老本”,产业链的构建更不是搭“花架子”。构建具有强劲核心竞争力和具有绵阳辨识度的高能级产业集群是当地实现产业升级的核心目标,成果转化是关键一环。

“科技成果转化就像挖矿寻宝,现在我们要沿着细分赛道深挖,要在细分领域串联更多科研资源。”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羊强向记者介绍,先研院作为西部地区推动国防工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在服务于国防工业科技成果交易、技术服务和产业化落地过程中,近3年累计转化科技成果48项,转化金额4.08亿元,带动产业投资15亿元。

科技成果转化是衔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孵化器”,更是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的重要“关口”。近年来,绵阳主动打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壁垒”,集聚覆盖研发、转化、应用等环节在内的12家单位共同建立涪江实验室,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绵阳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挂牌成立,标志着绵阳在科技成果转化领域又迈出重要一步。该研究院着力建设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业研究于一体的创新体系,为绵阳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天府院实体化运行以来,我们花了很大精力与标杆性企业和院所高校团队对接。既要了解市场需求在哪里,又要对院所高校能提供哪些创新成果和技术支持深入了解,组织研发团队与企业共同开展工程化攻关、商业化初期验证,完成创新成果的高效产业化落地。”绵阳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彤对绵阳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很有信心。

明确细分领域、确保精准施策,这是绵阳打造“587”产业体系的着力点。不仅是先研院、天府院,绵阳各牵头部门、链主及链属企业都在“一盘棋”谋划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自的积极性,以“拼的姿态”和“实的作风”把短链变长链、细链变粗链,增强产业链的竞争力和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