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四川省经信厅消息,8月16日,“中国县域/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研讨会2025”发布了“2025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名单,新都高新区强势挺进全国50强,位列第46位,较去年跃升13位。这片1992年由四川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园区,聚集重点企业1100余家,2024年,实现营收1300亿元。
目前,园区拥有规上工业企业236家、高新技术企业304家、专精特新企业77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12家,园区涵盖工业东片区、工业西片区、石板滩片区三大板块,形成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电子信息、能源装备等多元产业格局。其中,航空与轨道交通两大产业集群正加速崛起,年产值双双突破百亿元,成为高端制造的标杆。从传统制造到尖端智造,新都高新区几乎聚齐了制造业的“半壁江山”。
航空奇迹:五年实现从无到有
5年前,这里只有零星的航空类企业,如今,这里建成了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围绕航空大部件、发动机、民用大飞机制造,以中航工业成飞、中国航发成发、航发涡轮研究院等为链主,集聚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及项目企业160余家,构建起“头部引领、集群支撑、链式互补”的航空产业生态。航空大部件产业集群上榜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都区与成飞集团以军民协同创新推进航空产业建圈强链经验在全国推广。航空大部件产业园“四中心”建成投用、实现全功能运营;航空发动机产业园(首发区)加快建设,首台国产化反推整机产品完成下线,成为国内唯一专业化制造基地;民用大飞机产业园C919机头实现量产。 2024年产值已突破百亿元大关。
轨交实力:从“成都造”到“中国创”
作为园区无可争议的“链主”,中车成都取得西部唯一城际动车组制造资质,获批动车组240万公里高级修资质,动车组检修业务国内市场前三。以中车成都公司为主要链主,集聚牵引电机(中车电机)、结构件(今创轨道)、风挡(金越交通)等“九大核心技术和十大关键零部件”企业150余家,包括10家“专精特新”企业。园区具备年产600辆地铁以及20组城际动车组整车制造能力,本地配套率75%,成都70%地铁产自新都。目前市场占有率中国第5、西部第1,成为排名全国前五的轨道交通产业集群,2024年轨道交通产业实现产值约120亿元。
多元生态:布局新赛道协同发展
在航空轨交双百亿集群之外,新都高新区构建了多元产业矩阵。
食品饮料:以食品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示范区为目标,规划布局2500亩食品产业园,成功聚集工业企业214家,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与食品产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化食品产业体系。其中,华润雪花年产110万吨技改项目建成投用,成为全国前三的雪花啤酒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达176万升;中粮可口可乐引入全球最快罐装饮料生产线,每小时生产能力达12万罐;正加快打造以新希望、舞东风等代表的预制菜产业基地和以爱达乐、老川东为代表的烘焙休闲食品产业基地。
生物医药:具有医药健康全产业链优势,现有药品生产企业18家,规模以上医贸企业46家,以行业龙头科伦药业为引领,推动千方中药、中庸药业等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不断强化医药产业重要支柱作用,构建形成“医药研发、医药制造、医药流通、医疗医养”集聚发展的完整产业生态体系。其中,科伦药业总部基地项目全面开工,科伦药业产值突破120亿元,全球输液规模领先、市场销量居全国第一。
电子信息:聚集旭光电子、永星电子等电子厂及拓米、微网优联、光明光学等细分领域企业97家,覆盖“芯-屏-端-软”四大产业门类,初步实现了以链生链、聚链成圈的产业集聚效应。其中,微网优联5G全连接工厂投入运营,先后聚集配套企业16家,获评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聚力打造中国网通产业第二极。
能源装备:以西南石油大学为创新策源,打造“一校两中心,总部+基地”发展格局,引入中石化西南工程公司建设“四中心”,聚集以哈里伯顿、威德福等国际油服巨头及以中曼石油、希能能源、德仕能源、若克石油等为代表的油服企业近200家,形成了涵盖油田井控设备、油气电控系统、石油旋转导向设备、石油钻采成套设备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为产业聚集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协作基础。能源装备已然发展成为新都区高新技术企业占比最高的产业门类。
绿氢产业:积极抢占氢能新赛道,加快新型能源应用推广,引进了厚普股份、势加透博、新研氢能等企业13家,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氢储运加注装备)新都基地逐步建成,推动“制储运加”产业集群发展。其中,百亿级厚普氢能装备产业园一期已全面投产,引进上下游企业9家;荣创新能成功研发全球首列时速 160 公里氢能源全自动市域动车,提供全国轨交氢能源车辆七成以上动力总成,势加透博成功攻克氢燃料电池无油离心空压机“卡脖子”技术,新研氢能氢燃料重卡成功贯通“成渝氢走廊”。
今年以来,新都高新区通过载体招商、链主招商、以商招商、全员招商,先后引进重点产业化项目29个,协议总投资165.15亿元。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近7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