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片区 农业提质增效

据四川省政府网站消息,11月9日,在通江县广纳镇构花坪村“优质粮油+青峪猪”现代农业园区,一片片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里,村民们正忙着开沟、打窝、移栽,进行小春油菜种植,打好来年农业生产“第一仗”。

“以前我家的地又小又分散,耕种很不方便,劳动力成本也高。现在把‘小块地’整成了‘大条田’,可以进行机械化耕种,效率提高了不少。”在园区内务工的村民赵怀銮期待着明年的好收成。

近年来,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巴中农业耕作逐渐向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在近期召开的巴中市2024年小春生产现场会上,巴中提出要加快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巴中片区、全力提升现代农业水平等,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提效

耕作方式机械化

“山区农业要实现高产高效,改变耕种的基础条件是关键。”11月11日,在南江县大河镇灯油坪村,村党支部副书记罗蓉介绍,过去,当地村民备种都得靠人力挖地。如今,村里完成了700亩高标准农田改造,实现了机械化耕种,缩短了栽种时间,“目前,全村有拖拉机、旋耕机3台,已播种小麦300亩、油菜100亩。”

而在平昌县白衣镇柳州社区,千亩粮油示范基地里同样是各种农业机械“打主力”。除草机、旋耕机在地里穿梭松土,随后,播种施肥一体机在完成翻耕整理的土地上均匀地播撒一粒粒油菜籽。

“机械化耕作能精确设置每亩播种量、施肥量,油菜条播排列整齐、播深一致,种植密度高、成活率高。”白衣镇农业站站长张洪恒说,近年来,平昌县依托覆盖全域的“1个县级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8个片区分中心+36个镇级农机服务大队+378个村级助耕服务队”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粮食生产方式加快向机械化、现代化转变。

目前,在巴中各县区的田间地里,耕作机械化模式已“遍地开花”。“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广应用丘陵山区农业机械装备,不断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提高农机作业面和农机化率。”巴中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增值

产业发展集群化

10月26日,巴山牛肉直营店成都首家旗舰店在成都市温江区正式开业,巴山牛肉成都集散冷链配送中心和分割车间同步投入运营。

“我们计划首期在成都布局20家巴山肉牛冷鲜牛肉直营店,之后将陆续开至百余家。”巴山牛肉成都销售团队总负责人李政华表示,届时,每天将有上百头冷鲜巴山牛肉进入成都市民“菜篮子”,打响巴山肉牛的名声。

作为巴中农业的一张名片,巴山肉牛产业是巴中“2+1”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的首位产业,从种源到饲草、育肥、屠宰、加工,有一条完整的肉牛产业链条,并逐渐形成品牌集群化发展态势。近日,《巴中市巴山肉牛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出台,提出力争用五年时间坐上四川肉牛产业“头把交椅”,到2027年,肉牛饲养量要达到60万头,综合产值要达到120亿元以上。

同样明确产业集群打造目标愿景的,还有通江银耳。在通江银耳(未来生物)全产业链项目的标准化厂房里,自动化的生产设备高效运转,不远处的成品展示厅,银耳羹、银耳冻干等加工产品整齐码放。在这里,平均每6秒钟便有一碗即食银耳羹走下生产线,平均每45天便有一批鲜银耳上市,带来超1亿元的年产值。

记者了解到,当前,巴中正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延链补链强链发展,打造区域性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矩阵,推动农产品品牌化、集群化发展,助力巴中农业现代化建设。

融合

农村建设现代化

眼下,茶叶进入秋冬季管护期,平昌县三十二梁镇茶旅融合示范园内,茶园与民居交相辉映,吸引了不少茶商和游客前来游玩品茗。

据三十二梁镇宣传委员许志平介绍,三十二梁景区内规模化种植茶叶1300余亩,预计整体收入能突破千万元,“如今田园变景区,村民们也有了更多谋生的方式。大家通过景区保洁、开超市餐馆、修农家乐民宿等,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极大程度推动了农旅融合发展。”

依托“三区同建”政策,巴中市域内的农村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和自然条件,走上了农旅融合的道路,农村环境建设焕然一新,农民生活也更加滋润。

近日,巴州区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大和乡朱垭村的基地里,村民们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忙着清杂草、为树苗施肥以及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近期,我们组织了30余名村民对枳壳进行管护。”大和乡朱垭村党总支副书记张映能介绍,秋季田间管理能够使枳壳的根系发达,促进枳壳的花芽生成,减少病虫害,为来年枳壳增产增收打下良好基础。

据了解,巴州区中药材现代农业园为国家4A级景点,园区内不仅有药用观赏植物的盆栽和盆景,还有果药轮作、林药套作的试验田,以及中药科普、药膳开发、药用茶饮、田园民宿等多种业态。

“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实施园区产能提质行动、景区生态护绿行动、社区服务便民行动,建设和美宜居宜业乡村,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提升。”巴中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