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促“行”守底线,校服选购迈入“民主透明”新阶段

校服,不仅是学生身份的标识,更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与教育治理的微观切口。2025年9月,教育部印发《全国中小学校服管理“应知应会”》,以“学校主体、家长自愿、民主决策、公平竞争、充分公示”为核心,为长期困扰行业的行政干预过度、采购流程不规范、家长参与度低等痛点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如今,金秋开学季的实践已印证这一政策的落地成效——从上海的“家委会主导”到南京的“一码清公示”,从武汉的“民生组合拳”到西部学校的社会监督探索,多地以民主阳光的采购模式交出满意答卷,共同推动校服管理迈向“制度规范化、流程透明化、权益保障化”的新高度。

政策解码:应知应会立起采购硬标尺,阳光民主破解行业痛点

“应知应会”的发布,并非对过往政策的简单延续,而是对校服管理权责的深度重构与流程的系统优化。在四部委2015年“校服新政”基础上,直指行业核心矛盾:一方面,通过“学校论证、学校组织、学校公示、学校签合同”四重条款,明确学校为采购责任主体,彻底扭转部分地区“一市一款”行政干预架空学校自主权的问题;另一方面,“民主、阳光、透明”贯穿采购全链条,成为破解利益输送与质量隐患的关键。“应知应会”明确“2/3以上家长同意方可启动采购”,也为部分地区此前因“怕担责、流程乱”全面暂停校服征订的难题提供了破局路径和制度标尺,既尊重家长意愿,又避免“一刀切”的懒政,让合规采购有据可依、有源可溯。同时,“应知应会”强调家长、学生实质参与、民主决策,这一机制与2013年上海“毒校服”事件后探索的实践路径高度契合——历经十年完善,上海已形成“企业展样-实地考察-综合评议-投票公示”的全流程机制,如今校服产品合格率、服务满意率双双接近100%,印证了“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此外,“应知应会”中“不得定点定商标”“健全企业黑名单”等条款,与2024年施行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形成政策合力,打破地方保护壁垒,为全国性优质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扫清障碍;而“每3年一个采购周期”的规定,则从制度层面降低家校社三方决策成本,避免频繁换款导致的文化断裂与资源浪费,真正回归“服务学生、减轻负担”的本质。

实践落地:金秋校园焕新颜,校服专项整治见成效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金秋开学季,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连云港、成都等多地学校以“应知应会”为指引,将“阳光民主”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不仅让学生穿上了合身、安全的校服,更让采购过程成为一堂生动的“公共事务实践课”。

上海:市场规律与民主决策赋能,合格率满意度近100%

作为校服规范采购的“先行者”,上海始终遵循“谁出资,谁采购,谁决策”原则,由市场根据面料成本、工艺难度、款式科技形成合理价格区间。在具体操作中,学校牵头组建由家委会、学生代表、行业专家构成的采购评议小组,企业需通过产品展示、工艺讲解、案例分享等环节接受考察,有条件时还会组织代表走进企业实地核验。上海诺德安达学校更在此基础上创新组建“校服监委会”,由家长、学生、教师代表共同参与,监委会将企业考察过程以照片、视频形式实时同步给全体家长,让每一位家长都能“看得见、摸得着”采购全过程。

武汉:精细管理与民生温度并重,破解校服征订停滞困局

面对多校校服采购停滞的难题,武汉市教育发展保障中心则以“组合拳”彰显民生温度。“应知应会”印发后,武汉迅速发布工作提示,明确“立即启动、11月上旬见进展、11月底收官”的时间表,让家长对校服到位时间有了清晰预期;在合规框架下,全市符合条件的学校同步推进采购,既守住了“学校主体、民主决策”的政策底线,又缓解了家长的焦虑情绪,成为“政策落地与民生保障结合”的典型案例。

多地学校:家校协同阳光合规采购彰显校服多元价值

青海西宁市第十一中学的实践,为各地学校开展校服合规选购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学校在市教育局全程监督下,从不同职业、收入水平家庭中筛选300位家长组成决策小组,确保代表性与公正性;采购阶段邀请5家合规企业公开竞标,通过样品展示、学生试穿、价格公示、品牌介绍等环节充分收集意见,教育局工作人员、媒体全程监督,最终以无记名投票确定供应商,全过程公开透明,赢得家长广泛认可。

河南省实验中学、沈阳志成中学、无锡外国语学校、成都墨池书院小学等更将校服款式设计配搭与学校情境教育深度融合——河南省实验中学以航空班为灵感,用天空蓝与海洋青的配色传递“载志而航”的精神,领口的“飞机跑道”暗纹,将“向天空出发”的期许融入日常。成都墨池书院小学则以立领、盘扣、水墨纹样呼应“墨池文脉”,与灰瓦白墙的书院建筑形成文化共振。沈阳志成中学、无锡外国语学校的校服款式多样,适宜课堂、运动、展演、对外交流、社团活动等多场景穿着,其采购过程,充分注重家长、学生的参与和选择,让校服真正成为校园文化传承的“流动名片”。学生穿着照片、校园活动影像在社交媒体平台引发网友赞叹,“原来校服也可以这么好看!”成为高频评论。

行业赋能:阳光民主采购筑屏障,助力教育生态净化

长期以来,校服采购因涉及面广、利益关联复杂,常面临质量参差、流程不透明、廉政风险等挑战,核心症结在于“决策主体错位”——传统模式下,选择权集中在学校或教育部门,实际付费的家长以及实际穿着的学生却缺乏参与渠道。如今,随着教育部“应知应会”的落地与各地实践的推进,一套“既能保障学生权益、提升产品质量,又能防范廉政风险、维护教育纯净”的采购机制正在形成。

在这一过程中,行业头部企业的实践探索为模式优化提供了有益参考。伊顿纪德品牌提倡的“家委会主导、学生参与”的流程设计,将“初次展样、家委会与学代会参与、校园开放日展示、多渠道公示、家长自愿订购”等环节融入采购全周期,从源头上切断利益输送的可能性。这种模式将选择权交还家长,不仅让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得到保障,更从机制上保护了采购的公平透明。

从政策出台到地方实践,从行业探索到生态优化,校服采购正经历一场“从封闭到透明、从行政主导到民主参与”的深刻转型。正如教育部“应知应会”所强调的,校服管理的核心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各地学校与行业力量的共同实践证明,只有将话语权还给家长、将选择权交给学生,才能让校服真正成为承载校园文化、守护学生成长的“温暖符号”。未来,随着阳光民主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校服行业必将迎来更规范、更健康的发展生态,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注入更多微观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