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年苏州没有校服”话题冲上热搜,武汉市教育发展保障中心在最新的秋季校服采购工作提示中,将“尊重契约精神、分类指导实施、保持政策延续性”列为核心原则。武汉用明确细则、闭环流程与清晰时限,直面此前部分学校校服采购停滞引发的舆情关切,切实解决家长“急难愁盼”,让学生能及时穿上合规校服。

契约精神:解决民生焦虑的“定心丸”
对千万家庭而言,校服从不是简单的衣物——它是刚入小学的孩子融入集体的“入场券”,是校园门口教职工快速识别学生的“安全码”,更是省去每日穿搭烦恼的“育儿便利贴”。今年秋季,全国多地因校服专项整治“一刀切”,导致已签合同终止、采购流程停滞:苏州家长在社交平台反复追问“填了同意采购的意见,怎么就没下文了”;武汉部分学校此前也因政策衔接问题,让老生家长陷入“孩子长高穿不下旧校服,新校服却买不到”的困境。
这些焦虑的根源,本质是契约关系的不稳定。而武汉文件强调“尊重契约精神”,明确将“与供应商合同服务期不超过三年且未到期”的学校纳入采购范围,恰恰是给家长吃了一颗“定心丸”。它意味着只要校企合同合规,采购就不会突然“停摆”,新生能按时领到校服,老生补购有稳定渠道,家长无需再为“孩子明天穿什么去学校”发愁。
武汉文件对契约精神的坚守,从细节处守护着这份安全感。文件明确“服务期内按2023年采购要求执行”,避免了政策“急转弯”带来的流程混乱——学校无需重新启动复杂的招标程序,能快速组织采购;企业无需担心已投入的生产资源打水漂,可按时交付校服。对家长而言,“契约延续”不是简单的流程重复,而是“孩子穿的校服安全有保障”的承诺;对学生而言,合规的校服、稳定的供应,是校园生活“有秩序、可信赖”的直观体现,这份安全感,远比一件衣服本身更重要。

契约坚守:坚守合规底线的“压舱石”
校服专项整治的初衷,是遏制腐败、规范流程,最终让民生受益。但部分地区却将“禁止强制采购”简单异化为“全面暂停采购”,把“规范”变成了“懒政”——有的地方直接终止已签订的合法合同,有的学校即便90%以上家长同意采购,也因“怕担责”拒绝推进。这种做法看似规避了风险,实则背离了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校服管理“应知应会”》的核心要求。
教育部在9月19日印发的“应知应会”中明确提出“规范定制度”“民主做决策”,强调“不得违反市场原则干涉交易”。武汉文件强调“尊重契约精神”,正是对这一要求的精准落地:它不是对违规合同的纵容,而是对合法契约的保护。一方面,“合同审核—组织实施—合同备案”的闭环流程,确保采购全程透明可追溯,回应了家长对“合规”的关切;另一方面,“11月上旬见进展、11月底完成”的明确时限,以及“做好政策解释”的要求,解决了家长“等不起、猜不透”的焦虑。
一件校服,看似是民生小事,却连着千万家庭的日常。武汉这份文件对“尊重契约精神”的强调,本质上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的践行——它明白,家长关心的不是抽象的政策术语,而是孩子能不能及时穿上校服;学生在意的不是复杂的流程,而是校园生活的稳定与安心。
武汉这份文件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是让“契约精神”走出了条文,走进了校园。当其他地方还在为“暂停采购”引发的舆情烦恼时,武汉用契约精神搭建起“学校有序采购、家长放心参与、学生安心穿着”的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