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东省政府网站消息,10月16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青岛海关、济南海关发布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山东省外贸进出口2.62万亿元,同比增长5.5%,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6万亿元,增长5.3%;进口1.02万亿元,增长5.8%。在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山东外贸稳住了“量”的基本盘,也在结构、市场与动能上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
前三季度,山东外贸进出口稳居全国第五位。出口、进口均衡发展,增速均超过5%,规模均创历史同期新高。出口已连续7个季度保持增长,进口也延续了3个季度的增长态势。
前三季度,山东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7.3万家,增加5400余家。其中,民营企业表现抢眼,6.8万家企业贡献了1.98万亿元的进出口值,增长6.8%,占全省比重提升至75.7%,“主力军”作用更加突出。海关加大企业信用培育,新增AEO高级认证企业49家,这些“优等生”企业进出口5711.3亿元。
山东外贸的“进”,体现在产品结构的优化与新兴动能的崛起。
日前,烟台造的两座“巨无霸”——一艘价值45.4亿元的“生产储油船”和一座价值41.2亿元的“浮式天然气生产装置”成功出口。这两笔高端装备的出口,不仅订单数额大,更让山东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高端装备成为亮点。
前三季度,出口“含新量”提升。“山东制造”不断向“山东智造”进阶,机电产品出口增长9.9%,对全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近9成。山东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增长15.1%,电子元件、游戏机、电动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出口分别增长22.3%、102.8%、133.9%、81.1%……细看数据,山东高端化、智能化趋势尽显。
与此同时,绿色动能也抢滩布局。前三季度,山东高技术产品出口1425.7亿元,增长29.9%,以电动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29.6%。山东外贸正“向绿而行”,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面对全球变局,山东市场布局更具前瞻性。
前三季度,山东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68万亿元,同比增长9.2%,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64.2%。同期,山东对128个共建国家进出口实现增长,比去年同期增加34个,对其中109个国家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对拉美、非洲、中亚地区的共建国家进出口增速分别达到15.5%、44.1%、53.5%。
青岛海关政治部主任袁涛表示,前三季度,山东省与共建国家进出口实现增量1418.9亿元,带动全省进出口增长5.7个百分点,有效对冲了美国加征关税带来的影响。
目前,山东有5.82万家企业活跃在这一市场,其中民营企业5.38万家。值得注意的是,山东对共建国家出口产品中,中间品出口占50.8%,其中钢铁制品、纺织面料、工程机械零部件、飞机及船舶零部件、集成电路出口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这表明,山东与共建国家的合作已从商品贸易,迈向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外贸的稳进提质,离不开高效的营商环境与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一方面,智慧海关建设为通关效率按下“快进键”。济南海关副关长辛杨介绍,持续开展的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让海关通关时间压缩10.4%。针对山东化工大省特点推出的“批次检验”改革,使现场执法频率缩减八成以上。新实施“空侧直通”“机坪直提”“维修飞机境内直转”等模式,货物、旅客通关时长分别压缩33%、70%。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已成为外贸增长的一大引擎。山东民营企业是市场开拓的先锋——前三季度,新兴市场开拓力度加大,对拉美、非洲、中东、中亚进出口分别增长20.4%、48.5%、32.4%、31.4%;更是产业升级的主力——全省90.1%的集成电路、91.7%的机床、90.1%的纯电动乘用车都由民营企业出口。山东民企出口的机电产品中,集成电路、船舶、电工器材和汽车出口分别增长30.7%、78.5%、19.6%和57.6%,正加速成长为外贸创新发展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