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四川省经信厅消息,在新时代的浩荡东风中,区域经济布局加速调整,一场以技术革新为引领、以区域协同为依托的产业转移浪潮正澎湃而来。作为全省最年轻的地级市,近年来,资阳市立足发展实际,以产业转移为契机,坚持特色鲜明、质量优异,对内强信心、对外强预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迎来新的转折点。
承接产业转移
资阳有条件有基础
2024年,全市GDP突破千亿元,实现1090亿元、比上年增长6.5%,承接产业转移有条件。这里交通区位优越。素有“成渝之心、巴蜀门户”之称,是唯一直线连接成都和重庆“双核”的城市,中心城区距天府国际机场仅18公里,已建或在建轨道交通6条,实现县县三高速,即将实现县县双高铁,四川首条跨城轨道交通已正式通车。这里资源优势禀赋。安岳柠檬种植规模、产量、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第一位,安岳石刻、雁江蜜柑、乐至蚕桑等“城市名片”享誉海内外,安岳天然气探明储量占全省的33%、雁江页岩气探明储量超万亿立方米。这里文化底蕴深厚。35000年前,古老的“资阳人”镌刻了“蜀人原乡”的文明注脚。境内出土的汉代最大青铜车马,被誉为“中国汉代第一车”。“古多精美”的安岳石刻现存10万余尊,被授予“中国石刻之乡”称号。资阳人才辈出,孔子之师苌弘等均与资阳渊源深厚。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抓稳抓牢产业转移有利契机。资阳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工业兴省制造强省系列决策部署,深入贯彻工业强市战略,坚定特色鲜明,质量优异,长期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主要指标全省靠前,承接产业转移有基础。工业投资增长68.9%;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长36%。制造业投资增长89.6%。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9.7%、居全省前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8%;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7.4%;工业贷款余额增长20.8%。工业用电量增长8.9%。
立足发展实际
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发展新高地
构建口腔医疗器械、交通装备、清洁能源、电子信息、食品轻纺五大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口腔产业全国领先,中国牙谷规划建设规模、产业链完整度、隐形矫治器产量全球领先,已成为全国最大口腔装备材料聚集地、全球最大隐形矫治器生产基地。运动鞋产业西部第一,安踏、鸿星尔克、特步等国内知名运动品牌实现“资阳造”,年产量突破4000万双,已成为全省唯一鞋纺产业功能区、西部最大运动鞋生产基地。航空航天产业“从无到有”,星河动力新一代固体飞行器研发生产基地一期竣工投产、二期年内开工,“资阳造”首枚民营商业运载火箭“谷神星一号”已在酒泉发射,改变四川航天领域“有弹无箭”的历史。清洁能源产业潜力巨大,常规天然气、页岩气实现双轮驱动。全省“十四五”首个燃气电站竣工投产,发电量超17亿度。
创新驱动赋能
高科技中小微企业集群加速成势
在交通装备领域,依托中车资阳机车等龙头企业,加快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打造国家级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在医疗器械产业赛道,借势“中国牙谷”品牌效应,集聚全球口腔产业链资源,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2024年度口腔医疗器械产业获评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数字经济前沿,开展“智改数转”,推动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数智蝶变”。现有国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3个。拥有弘晟石油、中工传动2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7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总量144户,优质中小企业在各自领域内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推动资阳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强化平台建设
高水平产业园区承载能级持续提升
集中优势资源建强高水平高质量现代产业园区,全市现有4个省级开发区,即资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装备制造产业、医药制造产业、食品产业)、四川资阳临空经济开发区(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食品产业)、四川乐至经济开发区(纺织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四川安岳经济开发区(纺织产业、食品产业、能源产业)。资阳高新区、乐至经济开发区入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资阳高新区(机车汽车)、安岳经济开发区(农副产品加工)获评四川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资阳高新区(口腔)、乐至经济开发区(轻工纺织)获评四川省特色产业基地。
厚植投资沃土
高效率惠企便民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立市县领导联系重点企业专班及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率先垂范,举办“早餐会”、新春茶话会、企业家年会等面对面协调解决企业问题诉求,从“了解企业—理解企业—帮助企业”层层深入,多措并举搭平台、谋合作、拓市场,协调项目建设和企业经营中的水电气、融资、原料运输等具体困难,搭建直购电场外交易撮合平台,持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推动降税减费等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当好企业知心“店小二”、贴心“娘家人”。
接下来,资阳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制造强省战略部署,发挥区位优越、天然气资源富集等比较优势,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借势借力产业转移新浪潮,在优势产业高端化上做文章,在传统产业新型化上下苦功,在新兴产业规模化上求突破,进一步夯实园区平台载体基础,加快工业市场主体梯度培育,强化企业创新赋能引领,持续健全重点企业专班、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机制,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快速增长,促进成渝相向发展、示范带动中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