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四川省经信厅消息,绵阳是中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第二大经济体,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的国家使命、建成省域经济副中心的时代重任。
近年来,绵阳坚定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创新引领,瞄准重点区域强招引,围绕产业转移抓承接,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具有绵阳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全市高质量发展。绵阳先后获得全国首批5G试点商用城市、全国首批“千兆城市”、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等称号,位列2024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66位、两年提升19位、是全省进位最快的城市。2024年,全市新签约5亿元以上招商项目136个,实现省外引进产业项目新增实际投资633亿元、居全省第2位。
明方向 壮实力
提升产业“新质效”
坚持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靠前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重点产业转移地区,推动产业从单一项目到项目集群裂变式发展。
优势产业提质发展。聚力推动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食品轻纺、能源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倍增发展,有力支撑了全市工业加快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达9.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水平4和3.2个百分点。累计培育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7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和柔性显示、生物医药等11个省级产业集群,均居全省第二。
新兴产业加快培育。认真落实全省重点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部署,聚焦5条主要承载地产业链、8条协同发展地产业链,逐一按照“1+1+3”工作体系加快推进产业链建设(1个行动方案、1张产业链图谱和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重点企业3张清单),研究制定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专项政策,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低空经济发展政策措施。
特色产业新赛道加快布局。聚焦机器人、商业航天、航空电子、核医疗、激光及太赫兹技术应用、磁性材料和电机、现代种业7个特色产业新赛道精准发力,形成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的“链长+副链长+牵头部门+承载地”齐抓共促的协同推进机制,高位推动特色产业新赛道竞相发展。常态化举办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新机会“四新发布”、产业供需对接等活动。获评6条省级产业新赛道主要承载地,入选数量全省第二。
重创新 添动力
打造发展“新势力”
坚持把创新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源动力,从科技赋能、金融保障等方面全面助力产业创新。
创新资源加速汇聚。推动“云上科技城”“云上大学城”扩容提质,已入驻北京大学、中科大等知名高校33所和浙江大学叶志镇院士等顶尖创新创业团队35个。成功举办第十二届科博会、科技创新大会以及人工智能创新展,加速创新资源向绵阳汇聚。
创新平台持续完善。挂牌成立天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质量建设运行光子技术研究院、涪江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兵装自动化所公司牵头创建四川省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长虹、九洲参与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建设,获批建设四川省先进锂离子电池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核医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累计建成国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平台200余个。
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制定《绵阳市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措施(试行)》,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2.02%、全省第一。宽频带同轴探针、医用回旋加速器、高速背板连接器等一批“绵阳造”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替代,全球最先进的医用回旋加速器生产基地在绵阳建成达产,e-Flash放疗技术填补国内空白,首批四足机器人“巡逻犬”交付试用,21个重大技术装备入选全省“首台(套)”,获批纳入国家重点产业链技术攻关任务5项、省级标志性培育产品16个。
强对接 聚活力
抢占未来“新优势”
坚持瞄准创新型、引领型、高新技术型项目,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推动产业转移取得成效、实现突破。
主动识变求变。优化驻外招商机构布局,研制智能机器人等11个细分产业《投资手册》,在全省率先成立首家市级国有招商服务公司,组建10个招商联盟、聘请10名招商大使,招商新政后促成签约全省首个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
精准靶向发力。紧追三类500强、制造业头部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实施“敲门”行动,引进投资100亿元的惠科Mini-LED和高功率芯片散热封测等5亿元以上项目136个。瞄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核医疗、激光等产业新赛道,前瞻招引微创医疗机器人等重大项目40个。
注重借势借力。借助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国省级平台活动推介绵阳,借势科博会首次系统化开展“1+6+N”产业合作活动,涵养优质客商资源600余家。依托交通银行、中国移动等“朋友圈”,创新举办金融招商、移动招商等特色活动,促成签约项目超300亿元。绵阳获评“2024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
实施外资攻坚。推动新晨动力、长虹佳华等涉外资企业增资扩股,促成再投资超9000万美元。组织赴英国、意大利等10余个国家“出海招商”,促成新加坡L.H.W工业新材料等项目签约,全年新设外资企业35家。FDI到资连续两年突破1亿美元。
优环境 增引力
做亮服务“新品牌”
坚持狠抓政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打响“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绵阳营商环境品牌。
创新服务机制。线上建立企业家微信群,深化企业家座谈会、千企大走访、企业家“早餐汇”等机制,常态化开展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一线纾困”行动,入选全国“强化企业服务 提升减负成效”典型案例。挂牌运营“企业之家”,去年以来共收集解决问题1400余个、化解率96%以上。2023、2024年均提前完成国省清欠台账,工作进度全省第一,获省政府表扬。
创优要素保障。在全省首批成立市、县两级电力负荷管理中心,去年以来帮助3.2万余户工商业用户新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抓好迎峰度夏(冬)电力保供,“获得电力”指标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获评优秀等次。设立规模2.6亿元应急转贷资金,累计为300余户中小微工业企业转贷44亿元。实施金融赋能新型工业化主引擎“融雪行动”,完成“制惠贷”放款近3亿元,连续三次入选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
加强政策供给。完善推广“绵企通”政企服务平台,实现惠企政策文件在平台统一发布、申报、受理、公开,累计发布惠企政策2279余条、兑现政策解读文件812条,政策兑现结果公开事项1401项。梳理推送支持企业发展若干政策“一本通”,实施政策“免审即享、即申快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