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市推行“岗编分离,区管校用”政策,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智力、技术、专业人才下乡通道如何畅通?制约乡村人才发展的瓶颈如何打破?2021年8月28日《人民日报》第4版,以《好政策为乡村学校增添师资力量》为题,聚焦德阳市旌阳区推行“岗编分离,区管校用”政策,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有益探索。

这个暑假,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黄许镇东泰小学的语文老师任庆玲,正忙着准备接下来的六年级开学课程。

任庆玲虽然在乡村小学东泰小学任教,但却是区里的老师。任庆玲所在的办公室还有两名老师和她一样,人在乡村,编制在区里。

乡村学校能引进城里教师,得益于当地教师队伍改革的一项新政策:岗编分离,区管校用。

下得去

岗编分离,区管校用

东泰小学坐落在丘陵地带,规模不大。在任庆玲到来之前,这里的老师平均年龄45岁左右,年龄偏大,英语、艺术、体育学科的老师几乎没有。

“英语课老师不足,由数学老师顶上了岗。音乐老师不足的时候,另一名数学老师又走进了教室。”优秀青年师资不足、文体学科老师缺乏是德阳农村学校面临的困难,也是很多乡村学校共同的难题。任庆玲清楚,区里安排她到东泰小学任教,就是为了缓解这个问题。

位于天元镇的烛光小学校长钟小兵与任庆玲有共同感受。2014年,烛光小学有多名代课老师,却没有一名专业的艺体老师。“老师缺啊,特别是英语和艺体类课程,都是其他科目老师帮着代课。”钟小兵说。烛光小学是汶川地震后的新建小学,硬件设施没问题,就是师资紧缺。

如何用好政策吸引好老师到农村学校?当地在2014年开始探索。在旌阳区教师交流和教育人才服务中心,中心主任付先庆用“分步实施,柔性推进”来描述这项探索。

先是调研摸底、宣传动员,然后个人申请、推荐上报,符合交流条件的师资力量集中到区县的教育局以待分配。付先庆介绍,从“区管校用”的岗编分离入手,推动区县老师到乡村授课,从制度层面打开乡村吸引优秀教师的渠道。交流的教师范围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作地点在乡村学校,编制在区县的教育系统。“通过这种岗编分离的模式,教育局就能把教师交流到有需要的乡村学校去。”付先庆说。

与此同时,县(市、区)学校可定向招聘农村新进教师,由区县一级教育人才中心统一管理,提高农村教师授课水平,实现双向交流。

留得住

打通渠道,注重激励

好老师下乡通道畅通了,接下来就要让他们留得住。“区管校用”改革不单单打通了教师下乡的渠道,在轮岗教师管理与激励上,也有一套健全的模式。

任庆玲便是区教师交流和教育人才服务中心的直管教师,自从招聘进入到乡村教师队伍,任庆玲的日常管理由东泰小学负责,年度考核和学年度考核则由所属的中心进行统筹管理。“这是一种双向管理,中心进行管理、培训和服务,学校则履行岗位聘用和日常管理。”任庆玲对这样的模式很满意。

激励任庆玲留在东泰小学的,除了荣誉和使命,还有更好的保障、更全面的培养。除了每月享有交通和生活补助之外,任庆玲还享有与当地农村老师同等的工作补贴。每年中心面向“区管校用”老师的学年度专项考核奖励,也让任庆玲觉得很踏实。“每年根据考核等次,有3000元以上的考核奖励。”任庆玲说。

对于任庆玲等教师来说,他们尤为看重的还有“区管校用”模式下的教师培养机制。“针对新进直管教师,我们不仅有岗前培训和顶岗实训,每年还会安排名师专门培训指导,”付先庆说,参加交流轮岗的老师还可以获得职称评定方面的支持。

用得好

交流轮岗,互相学习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市区级文体比赛,优秀老师参加各级教师技能大赛,定期举办校内文体活动和知识竞赛……“区管校用”实施以来,烛光小学教学实力大大增强,教师数量也比2014年翻了一倍多。师资力量加强后,学校吸引力大大增强:烛光小学的学生数量,从2014年的600名,增加到如今包括幼儿园和小学在内累计1700多名。

“我们学校现在有‘区管校用’老师16名,其中3名是紧缺的体育老师。”钟小兵很欣慰,他又掰着手指头数起交流到学校的优秀教师,“这些优秀老师的加入,不仅增强了学校教学实力,还改变了乡村学校老师的思想观念,大家在相互学习中提升了教育理念。”

“通过岗编分离,实现‘区管校用’,既缓解了农村学校艺体等学科教师紧缺的问题,也改变了教师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付先庆说,同时教师队伍存在的一些职业倦怠问题也得以通过交流轮岗有效解决。如今,在德阳市旌阳区,一些交流轮岗教师在农村学校工作后,可以到城市学校顶岗工作,其交流时间视同农村工作时间。

瞄准农村优质师资力量匮乏这一现实情况,这项关于教师队伍“岗编分离”、实现“区管校用”的改革举措,正逐步让乡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充实起来,为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进行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