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15分钟服务圈”精准供给公共文化

6月26日,星期六,绵阳市民曹为国带着老伴走进市博物馆,正在一楼大厅展出的“回望百年路非遗谱新篇”2021绵阳非遗成果展引起他们的关注。曾经的绵阳市博物馆,因为场地受限无法进行馆藏文物展示;如今,绵阳博物馆新馆成了市民日常文化休闲的打卡地。2010年9月,绵阳市博物馆启动异地重建,2016年,绵阳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43527.94平方米,集文物陈列、历史陈列、自然陈列、非遗陈列等于一体,市民享受公共文化福利又多了一个好去处。在绵阳文化事业发展中,“五馆”免费开放,市民可享受福利,而市博物馆仅是其中之一。

绵阳市图书馆自2014年开始推出了“你选书我买单”项目,提升面向市民的有效阅读服务,而少儿阅读厅、残疾人阅读服务、流动图书馆的亮相和遍布各地的分馆、自助图书馆等,满足不同市民在不同时段的阅读需求。绵阳市文化馆常年开设的公益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民间文艺演出团队,常年活跃城乡,2021年推出的“点单式”课程,设置个性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供给”。在绵阳美术馆、梁时民美术馆、越王楼美术馆,常年开展的艺术展览,吸引了大量市民的关注与热捧。同时,免费开放的纪念馆、绵阳市各乡镇文化站和全覆盖的农家书屋、社区书屋,以及常年开展的送文艺进社区、进乡村等惠民演出,公共文化服务成为“种文化”的有效载体,构建起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15分钟、乡村10里”的公共文化服务圈,让市民每天走出家门,就像在逛“文化超市”一样,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文化惠民的福利。

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血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到文物保护,绵阳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发展中,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走进市民生活”,形成全民参与的氛围。推动“文化+旅游”,通过文创探索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让文化为经济发展助力赋能。

2019年8月,绵阳印发《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通过实施文旅融合示范工程、研学旅游促进工程、文创产品开发工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文艺精品创作展演工程、文旅开放合作工程、“文旅”+融合创新工程等七大工程,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从创新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到文旅经济发展,“文化+旅游”在满足绵阳市民日益丰富的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形成态势良好的文旅经济现象。一组数据显示,目前,绵阳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18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7万人。2018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11.63亿元(提前两年达到规划目标175亿元),全省排名第二,占绵阳市地区生产总值的8.10%。2019年绵阳市实现旅游收入721.5亿元(提前一年达到规划目标700亿元),同比增长11.4%,旅游接待人数7414.8万人,同比增长16.2%。

未来绵阳将以改革创新贯穿全市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始终,不断完善服务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效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文化保护利用改革,为全面建设中国科技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