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青海省发改委消息,今年以来,海东市紧紧围绕“支撑作用”重大要求和“勇挑大梁”发展定位,认真聚焦不断探索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海东实践”要求,紧扣当前阶段性发展特征,抢前抓早、强化调度、综合施策,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107.24亿元,增长3.5%,全市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开局。
一是强化调度、精准施策,经济指标平稳增长。持续发挥“一表一图一单一流程一机制”作用,创新制定一季度助企帮扶暨经济运行调度工作指南,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市县两级同频开展经济运行调度工作,助力各项指标回升向好。从产业看,建筑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利性服务业3项指标完成较好,分别增长4%、9.9%、9.9%,分别拉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77、0.8、0.59个百分点;从县区看,平安区、乐都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5%,上拉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0.45、0.25个百分点。
二是筑牢根基,发挥特色,农业经济稳步发展。春耕生产有序推进。储备各类良种1.07亿公斤,调运化肥3.29万吨,农药2.1吨,农膜2吨,检修农机具1.47万台套,农资供应充足到位,累计春播面积达185.96万亩,占应播面积58.11%。畜牧业支持政策落地。落实畜禽存(出)补栏奖补资金1238万元,有效激发畜牧业生产潜力。全市猪、牛、羊、家禽存栏达287.43万头(只),家禽存栏增长60.1%。肉、蛋、奶产量达2.55万吨,蛋产量增长1.2倍。特色农业蓬勃发展。深入实施粮油单产提升行动,全市良种覆盖率达98%。大力培育高原冷凉夏菜和供港蔬菜产业,蔬菜种植面积达3266公顷,产量3.1万吨。40万尾罗氏沼虾试养成功,12个新建陆基冷水鱼养殖基地发挥能效。
三是强化根本、突出专长,二产发展动力强劲。工业企业稳步复产。全市100户规上工业企业运行率达93%,总用电量36.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9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8%,15类行业“10增5降”。亚太年产10万吨绿电高端铝基材料等48个工业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6.2亿元。红狮1号锅炉成功点火进入试生产阶段,工业新动能加速积蓄。数字经济势头强劲。青海华锐等项目开工建设。新建成标准机架40个,累计建成标准机架(2.5KW)22051个,上架率76%;已建在建标准机架8.3万架,累计算力应用规模5166P,消纳电量1405万千瓦时。
四是创新模式、提升品质,服务业态活力迸发。消费市场提质扩容。紧盯年货采购“发力点”,开展“青海年·最海东”、网上年货节等促消费活动,带动重点商贸企业实现收入近1亿元。26家入驻电商总部企业累计实现网上销售收入2333万元。培育限上商贸企业7家。以旧换新实施有力。深入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春风焕新”行动和“六进”活动,全市参与以旧换新活动企业756家,发放补贴850万元,撬动消费6429万元。文旅服务出圈出彩。首部大型歌舞诗剧《大道河湟》、原创花儿剧《阿哥的白牡丹》等成为河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标杆。首届冰雪运动会、“周末放松·去趟海东”等一系列活动吸引数万游客。其他服务业稳步发展。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以及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0.6%、6.8%、2.8%、3.9%。
五是开年搭台,特色引商,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面拓展招商版图。全面梳理全市9大产业链,筛选产业链招商图谱目标龙头企业1000余个;更新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梳理2025年重点招商引资项目100项,产业链招商“图、谱、库”和“产业生态树”逐步完善。聚焦重点产业精准招商。市县两级外出招商22次,邀请客商考察17批次,对接项目58项。已签约项目7项,总投资157.5亿元;拟签约项目15项,总投资121.65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3.6亿元。深化平台招商合作。推荐50家优秀企业和重点推介招商引资项目入驻“大美青海西安城市会客厅”。全力推动项目落地生根。建立项目跟踪台账和服务专班,形成“一企一策”保障方案,高效解决项目推进中的要素堵点,争取项目落户海东。
六是聚焦重点、强化保障,首季固投稳步增长。科学调度促开工。紧盯开复工关键期,纵深落实项目包联等机制,深入重点项目现场,统筹协调解决用地、用电等难点堵点问题,力争形成更多有效投资。精准研判求突破。加强重点领域在库问题项目、计划入库项目工作调度,高位推动项目建设。紧盯机场三期、杨家水厂及输配水管网等重大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程量。谋划申报超长期、中央预算内项目88项,争取资金17.02亿元,已落实下达32项,落实资金2.8亿元。
七是厚植底色、彰显特色,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五源齐控”,空气优良率达94.2%。重点支流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率达94.5%。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17%。全力推进生态治理项目。循化、民和、化隆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项目和循化城北片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9万吨/日。总投资19亿元的美丽河湖与保护项目顺利通过省级答辩,沿黄32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通过生态环境部第一轮审核。完成国土绿化1.85万亩,累计植树造林1万余株。着力整改环保督察各类问题。中央、省级层面14轮各类生态环保类督察检查反馈问题完成整改率达97.3%。第三轮督察受理的228件群众信访举报件办结率达100%。元石山镍铁矿环境风险隐患等一批“硬骨头”“老大难”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八是打牢基础、突出融合,城乡发展更趋均衡。互助、民和分别入选国家级和省级开展产业化带动城镇化试点工作。聚焦燃气、供水等领域,谋划储备城市地下管网管廊及设施建设改造项目共计247项,总投资196.99亿元。下达2025年财政衔接资金13.01亿元,实施避险搬迁后续扶持产业、村级基础设施等项目290个。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2.67亿元,实施教育、医疗公共服务提升类项目56个。省道306官哈公路燕官段开工建设,总投资7600万的19个沿线配套和美乡村建设项目前期进展顺利。29个以工代赈项目预计带动当地务工群众1346人,发放劳务报酬4116万元。
九是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持续推进经营主体登记便利化,依托线上经营主体开办“一网通办”平台和线下经营主体开办专窗,巩固压缩企业设立登记时间0.5个工作日成效,全市新设立市场主体1611户,同比增长55.8%,市场主体达11.1万户。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创新推出“政务服务话务导航”与“高效办成一件事”一线应答服务热线,33项高频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全程网办比例超90%。登记财产、跨境贸易、招标投标等20个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便利度均已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市场主体满意度较高。完成外贸进出口额1.3亿元,同比增长76%。
十是加大投入、优化服务,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5.7%。开展各类招聘会141场次,提供就业岗位5.8万余个,达成就业意向3416人。城镇新增就业220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9万人次。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式劳动力技能培训6351人次。办结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87件涉及资金2336万元。新识别监测对象293户1149人,累计消除风险1958户7696人。发放救助金1.49亿元,惠及9.4万余人次。教育领域重点项目全部复工。海东市第二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级综合医院定级验收。粮油肉菜蛋奶等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基本平稳。
下阶段,海东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紧盯经济指标、招商目标、生态红线、农业生产、工业转型、服务升级、项目建设、城乡差距、改革开放、民生保障等10方面,坚定信心、奋勇争先,力求在补齐一季度缺口的基础上,实现时间过半任务指标顺利“双过半”,为全年经济平稳运行筑牢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