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盛京大剧院内旋律悠扬,“拾年拾光——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成立10周年音乐会”在此温情上演。百余位团员身着统一校服,用18首风格迥异的曲目,串联起十年成长轨迹。从央视荧屏到维也纳国际舞台,从帮扶大山里的孩子圆音乐梦到悉尼歌剧院的“双金”荣耀,陪伴合唱团走过十年的校服,既是团员们的“成长徽章”,更随清澈歌声走向世界,成为传递沈阳文化魅力与公益温度的流动名片。
相伴十年:从春晚到维也纳
音乐会舞台中央,刚从澳大利亚载誉归来的合唱团国际班团员们,手持团扇、妆容清雅,一曲获奖作品《舟中晓望》婉转响起。就在不久前的第六届悉尼国际文化节上,孩子们以《清平乐・村居》的宋词意蕴、《ComeToTheMusic》的融合多声部合唱技巧,一举斩获童声组、混声组两项金奖——这是合唱团十岁生日收到的珍贵“礼物”。
国内舞台上,校服是团员们的“青春标识”。做客央视《大风车》,参加央视《合唱先锋》《中国缘》拍摄;无数原创歌曲见证实力,《和平的焰火》《我要为你唱首歌》《每一个名字》《让中国更美丽》《奔跑吧梦想》《大山里的孩子》《浑河之夏》……在冬奥村、在央视春晚沈阳分会场,在辽宁男篮开赛现场……拾年拾光,无数旋律在青春岁月里回响。
12岁的班琴第六次来到沈阳,她是中国记协、辽宁记协、沈阳日报社跨地区音乐公益帮扶项目的见证者。班琴说,“前几天的澳大利亚之行,是我第三次跟着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出国比赛。这些年来,我们文县小花椒童声合唱团跟随着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迈出了大山,走南闯北,让我们感受到:祖国处处有亲人在关爱着我们这些大山里的留守儿童的成长。”
索契、巴塞罗那、佩鲁贾、维也纳、新加坡、悉尼……合唱团的足迹遍布多国,每一次国际登台,校服都与歌声同行,见证孩子们的成长蜕变,陪伴走向世界的舞台。在维也纳世界和平合唱节舞台上,团员们身着校服演绎辽宁民间歌曲《一窝雀》,用歌声征服国际评委;沈阳日报合唱团团服采用“石榴红”,传递着孩子们对音乐的热情、挚爱、满含期待。演出服更多采用中式学院系列,采撷立领、交襟、手工盘扣等中式经典设计,以“礼”为魂,以衣载道,集内敛、优雅、洗练于一身,向世界传递中国传统服饰美学。
让“沈阳”这个名字更具象
从5岁的“小豆豆”到考入专业院校的青年团员,从首次排练时的紧张无措到国际舞台上的自信绽放,校服始终陪伴左右。对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的团员而言,校服已超越“衣服”的物理属性,成为记录成长的“时光册”。这种“陪伴式成长”,恰是沈阳重视美育、深耕青少年文化建设的缩影。十年来,合唱团从稚嫩走向成熟,校服也成了沈阳美育成果的“直观体现”。当孩子们穿着它在国内外舞台唱响沈阳声音,展现的不仅是个人风采,更是沈阳青少年的精神风貌,让更多人看到这座城市对艺术教育的坚守与投入,对青少年全面成长的重视。
对班琴这样的大山孩子来说,校服是“平等与尊重”的象征——穿上它,自己和沈阳的小伙伴站在同一舞台,没有地域的隔阂;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而言,校服是“融入与归属”的标志——无论来自哪个省份,穿上它就是合唱团的一员,就能共享音乐的快乐。十年来,校服跟着合唱团走进社区、走进大山,成了沈阳“以歌传爱、以美育仁”的公益符号,让外界读懂这座城市的包容与善意:这里不仅有工业的厚重,更有文化的温情。
从维也纳金色大厅到悉尼歌剧院,这套校服始终是沈阳向世界递出的“文化名片”。在悉尼国际文化节上,合唱团演绎《新・清平乐・村居》,将宋词意境与童声结合,团员们身着统一校服站在舞台上,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沈阳青少年风采”的鲜活载体;每次国际演出,孩子们穿上校服会不自觉挺直腰杆,因为他们知道,身上的衣服代表着沈阳,代表着中国的青少年。十年间,这套校服陪伴合唱团斩获12项国内外大奖,每一座奖杯背后,都有它的身影;每一次海外交流,它都让“沈阳”这个名字更具象。
音乐会落幕时,全体团员身着校服合唱《音乐伴我左右》,灯光下整齐的身影与清亮的歌声交织,成了盛京大剧院里最动人的风景。陪伴十年的校服,不仅是沈阳日报童声合唱团的“成长印记”,更是沈阳向世界展示文化自信、传递温暖力量的名片。歌声不止,这份属于沈阳的骄傲与热爱,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