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品牌 促振兴 沈阳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据辽宁省政府网站消息,近180万亩水稻田全部进入春播;草莓、葡萄、香瓜等多种本地果蔬大量上市;满载农产品的货车发往全国各地……

这座工业大市在农业发展上交出了优异答卷。2023年,沈阳市粮食产量83.92亿斤,创历史新高;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1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3%,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2位。

当前,沈阳市正以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先行地排头兵为己任,在建设农业强市上持续发力,通过“品牌引领产业发展 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引擎。

立足资源禀赋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运苗、上苗、插秧……走进沈阳市辽中区茨榆坨街道小莲花村,拖拉机和插秧机的马达声不绝于耳,几个月后,这片“翠绿”将蜕变成“金黄”,收获浓浓稻香。

说起收益,村民老韩一脸自信:“咱沈阳大米从来不愁卖!”

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的黑土层、优质温润的辽河水源、年均长达2500多小时的日照和恰到好处的昼夜温差,使沈阳成为世界公认的水稻种植“黄金带”。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

从白山黑水中走来的沈阳,自带“肥沃”属性。沈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沈阳地处北纬42°农作物种植“黄金带”,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积累养分,农副产品是天然的“黑土优品”,菜果四季不辍,品味独特、品质优良。

沈阳大米、辽中肉牛、康平地瓜、寒富苹果、小梁山西瓜、永乐葡萄……沈阳人的“米袋子”“菜篮子”“肉案子”“果盘子”一年四季都不缺好味道。

但舌尖上的好味不仅来自于土地,良种优技也是制胜武器。

近年来,沈阳在种业振兴上持续发力,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构建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现代种业产业体系。

同时充分发挥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科学院和沈阳市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以及陈温福、李天来两位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的资源优势,建强国家级玉米生物育种实验室、省级北方粳稻育种重点实验室,推进院士工作站水稻特异性育种创新,用良种成就良品。

立足资源禀赋,沈阳树立大食物观,建强蔬菜、畜牧、渔业生产保供基地。蔬菜产量和播种面积均占全省1/5,位居全省首位。除满足本地需求外,沈阳农产品覆盖东三省、辐射京津冀,远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为保障北方地区乃至全国“菜篮子”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完善产业链条 打造强农富农支撑点

“嗞、嗞、嗞”火热的烤炉上,新鲜的生鸡架正在接受高温的炙烤,随着油脂溢出,鸡架逐渐变色,撒一把白糖,再喷上白醋,香味扑鼻而来……在热闹的夜市“嗦啰”着鸡架边走边吃,这份“生活气”是鸡架赋予全国人民的乐趣。

网红小鸡架,背后是沈阳的畜牧大产业。

沈阳将畜牧业从家庭副业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形成饲料加工、畜禽养殖、屠宰分割、深加工于一体的畜牧全产业链,在保障市场供给、带动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沈阳有国家级生猪生产基地28个,国家级畜牧养殖标准化示范场20家,肉蛋奶总产量110万吨。辽育白牛是国家认定的肉牛新品种,白羽肉鸡和良种奶牛获批国家特色产业集群。同时还拥有“禾丰”系列、“昊明鲜鸡”“新辉”鸡肉等畜产品品牌和“辉山”“娟姗”等系列乳制品品牌。

畜牧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沈阳市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围绕稻米、蔬菜、畜牧、渔业、花卉五大优势产业,沈阳市制定了“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的发展方向。

制定25条惠企政策、扶持384家规上企业、实施五大产业链重点项目44个,建设特色产业集群项目19个、推进8个电商镇168个电商村建设……一系列动作,锚定产业集群化的目标,大刀阔斧,披荆斩棘。

目前,五大产业链项目满工满产,稻米产业链初步争取国家粳米产业集群扶持项目5个、中央资金2300万元;畜牧产业链竣工国家良种奶牛产业集群蒙牛乳业项目,生产效率提升20%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7.8%;玫瑰小镇、鳜鱼种质场、蔬菜交易市场项目全面启动。

此外,沈阳畜禽加工、饲料加工、乳制品加工等重点领域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推动了食品加工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引领食品工业“弯道超车”。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超过千亿元,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同步提升。

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展创新链、优化生态链,一批“原”字号农产品、“沈”字号品牌驰名全国,构建起现代农业生产、产业、经营体系。

擦亮产品品牌 让农业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提起“东北酸菜”,全国人民家喻户晓。尤其是用沈阳白菜腌制成的酸菜,脆爽可口。

走进新民市大民屯镇的一座现代化厂房,到处弥漫着浓浓的乳酸菌味道。这家名叫翠花集团新民农产品有限公司的酸菜加工企业,打造了叫响全国的“翠花酸菜”产品品牌。目前企业产品卖到全国26个省份,还出口到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地。

风物长宜放眼量。在品牌、市场方面做足文章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沈阳农业产业增添了新色彩。

近年来,沈阳市通过建设区域公共品牌、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宣传推广等举措,开展品牌培育工作,让一系列特色农产品IP走进人们视野。

由沈阳市供销社联合中粮米业、益海嘉里、十月稻田、七星米业四家企业共同打造的“盛京厚稻”品牌大米日前在沈阳农产品北京推介会上亮相,吸引不少人目光,该品牌大米以“甄选优质品种、加大示范推广、培育特色产品”为核心目标,致力于打造“沈阳大米,粮心厚稻”的产品形象。

为逐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沈阳进一步明确农产品品牌建设思路,将打造品牌谱系作为重要抓手,推出“沈阳臻品”农产品全品类区域公用品牌,并通过积极参与新华网溯源中国品牌建设工程,帮助沈阳品牌企业搭建展示舞台,助力沈阳农产品品牌从“有”向“好”升级,让“酒香”飘出巷子。

目前,沈阳市与新华网已建立合作机制,20余家企业品牌进驻新华网溯源中国体系认证平台。

文化赋能,品牌强农;云端会客,打通产销……数字化浪潮下,直播成为新农活,手机成为新农具。沈阳市通过开展“好物推荐师”直播电商培训等让农民变身“新农人”。

不少村民感慨,如今大家不仅富了口袋,更富了脑袋。沈阳市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已从2018年的532家发展到现在的1940家,线上交易额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递增。

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金字招牌”,探索农民增收“新路径”……沈阳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成色越来越足。

沈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政宇表示,聚焦农业强市、食品工业大市,沈阳农业领域大有可为。开放、友好、活力、现代的沈阳,将以优越的自然禀赋、坚实的农业基础、完备的产业体系、优良的生态环境,打造沈阳农业“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