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云南省教育厅印发《云南省中小学校服家长市场化采购工作指南(试行)》和《云南省中小学校服学校统一采购工作指南》,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校服采购新模式。新政策突出家长自愿原则,创新实施“双轨并行”采购机制,切实保障学生和家长的知情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云南校服新政精准契合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校服管理“应知应会”》核心精神,为全国校服专项整治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本。

云南新政:以“教育共治”践行政策初心
云南两项指南的核心亮点是坚守“还权于家校、规范于流程”的治理逻辑,彻底规避了当前校服整治中的两大突出误区。在采购模式上,云南省创新建立“双轨并行”校服采购机制。一方面推行家长市场化采购模式,由家长按照选定样式自行购买;另一方面保留学校统一采购模式,由学校集中采购。两种模式均强调家长全过程参与和监督,确保采购工作公开透明。
民主决策机制的落地更彰显民生温度。新规明确要求将校服采购纳入“三重一大”事项,由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各校须成立校服采购管理工作小组,家长和学生代表比例不低于80%。同时,明确规定学校不得从校服采购中营利,代收费用须全额划转供货企业。在市场化采购模式下,建立“政府部门定标准、区域学校选款式、市场主体供产品、家长学生选服务”的新型供应体系。行政部门仅负责资质审核与标准制定,款式选择、品牌筛选等核心权利完全交还家校,彻底摒弃了行政强制干预的治理惯性。
云南新政的成功实践,清晰指明了校服整治的破局方向。其一,坚持“有限行政”原则,政府聚焦标准制定与质量监管,不干预款式选择、品牌筛选等具体事务,避免“一市一服”式的过度干预;其二,筑牢“民主底线”,确保家长和学生在采购决策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全程公开公示化解信任危机;其三,完善“服务闭环”,既要杜绝强制消费,也要保障采购渠道畅通,通过补购机制、售后保障解决家长后顾之忧。
反面镜鉴:两类误区背离教育部精神
与云南新政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江西、广东等地推行的“一市一服”陷入“伪市场化”困境,苏州、武汉等地则因“全面停订”导致校服征订停摆,两类偏差均严重违背教育部文件精神,曲解了专项整治的核心目标。
误区一:“一市一服”行政干预架空民主权利
江西赣州、广东部分地市推行的“一市一款”“一县一款”政策,看似倡导市场化,实则沦为“行政主导的伪市场化”。这类政策将校服款式决策权从学校、家长手中收归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强制统一区域校服样式,完全背离教育部“学校是校服采购主体”的明确要求。
赣州等地“一市一款”乱象频发,销售渠道鱼龙混杂,烟酒店跨界代售校服成为荒诞场景;民主决策沦为形式,多位家长反映“未参与任何投票,仅收到强制购买通知”,所谓“自愿采购”异化为“隐性强制”。这种模式本质是用行政意志替代家校意愿,既扼杀了校园文化多样性,又因区域垄断限制市场竞争,与教育部“激发市场良性竞争、保障家长选择权”的精神完全相悖。

误区二:“全面停订”导致民生需求失语
江苏苏州、湖北武汉、安徽合肥等地则走向另一极端,将“自愿采购”曲解为“全面暂停征订”,引发家长“想买买不到”的普遍焦虑。苏州市部分区域直接终止已签订的校服采购合同,导致新生入学两月无合规校服可穿,老生补购渠道全面关闭,家长被迫寻求来源不明的“三无校服”;武汉、合肥部分学校更将“禁止强制购买”简化为“不得组织任何征订”,即便90%以上家长同意采购,也被要求中止流程。

“今年苏州没有校服”一度登顶同城热搜榜首位,流量的背后是家长群体的焦虑与无奈。从社交平台的舆论反馈中,更能直观感受到群众的不满情绪。有网友感慨:“我小时候不穿校服是因为穷没有订,现在条件还这么艰苦吗?”还有家长吐槽:“校服选用意见发了,填了同意,然后就再也没有然后了……发个校服有这么难吗?”

教育治理的温度,藏在每一件合身的校服、每一次透明的决策里。当前,全国校服专项整治仍在推进,各地亟需以云南经验为镜,摒弃懒政思维与极端化倾向,找准行政监管、学校主体、家校意愿的平衡点。期待更多地区将政策善意转化为民生实效,让校服真正回归培育集体意识、助力校园管理的本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穿上安心、合身的校服。
免责声明:本文是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或企业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