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阳市在重启全市中小学生校服统一款式投票工作时,同步发布的投票细则中明确设置“传播禁令”:相关投票要求严禁下发至家长群、班主任工作群等公开群组,仅可通过会议培训形式向班主任传达,违规引发舆情将对责任单位及个人严肃追责。此举引发广泛争议,不少家长和教育界人士指出,该规定与校服选用应遵循的“民主、阳光、透明、公开”原则相悖,实质是“偷偷摸摸的假民主”,剥夺了家长的知情权与全社会的监督权。

根据沈阳市发布的工作细则及解读文件,本次校服款式投票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模式,线下投票由学校组织学生及家长填写纸质投票单,最终款式将综合线上线下投票结果及社会意见确定。但在传播要求上,文件特别强调“避免不必要的外部传播”,明确禁止将投票相关信息、投票单模板等下发至各类公开群组,仅允许通过线下会议培训向班主任单向传达。文件解释,此举是为“保障投票工作有序推进”,防止违规操作引发舆情。

然而,这一“传播禁令”与校服管理相关政策强调的核心原则严重冲突。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校服管理“应知应会”》及四部委校服新政均明确要求,校服选用工作必须坚持“民主、阳光、透明、公开”,“确保家长知晓知情、全过程接受全社会监督”。教育领域专家指出,校服选用作为直接关系学生和家长利益的民生工程,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选出口碑好、质量优的款式,更在于通过公开透明的流程保障家长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沈阳的“传播禁令”恰恰违背了这一核心:班主任通过会议培训获取信息后,能否完整、准确传达给每一位家长存疑;禁止公开群组传播,意味着家长之间无法互通信息、交流意见,也无法对投票流程中的潜在问题进行监督,完全割裂了“全社会监督”的渠道。
今年8月,沈阳首次启动校服网络投票时,就曾因“清除浏览器缓存可无限次投票”的技术漏洞,出现部分款式短时间票数异常暴涨的刷票乱象,“全市统一还叫校服吗”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家长对投票公正性的信任本就备受冲击。如今重启投票却加码“传播限制”,更让公众疑虑加深。有家长直言:“上次投票因不透明引发刷票争议,这次不仅不弥补透明度短板,反而不让公开讨论,难道是怕家长发现问题?这种‘偷偷摸摸’的投票,怎么保证结果是真实民意?”

教育专家表示,校服选用的“公开透明”不仅是政策要求,更是防范利益输送、保障投票公正的关键。沈阳此前已因投票漏洞引发舆情危机,此次本应通过强化公开性重建信任,却以“防舆情”为由设置传播禁令,实则是“因噎废食”。真正的有序投票,应建立在充分公开的基础上:公开投票规则、公开候选款式、公开反馈渠道、公开计票过程,让家长和社会全程看得见、能监督。而“禁止公开传播”的做法,本质上是通过限制信息流动回避监督,既违背了“确保家长知晓知情”的政策底线,也与本次校服改革“阳光透明民生工程”的自我定位严重不符。
当前,部分学校已在推进线下投票,但家长的质疑仍在持续。截至目前,沈阳市教育局尚未对“传播禁令”引发的争议作出公开回应。
免责声明:本文是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或企业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内容仅供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