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西省商务厅消息,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实省委十二次党代会关于“建设全国性交通枢纽和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要求,大同经开区多措并举支持大同国际陆港各类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临港产业,鼓励大同国际陆港以高标准建设、高质量集聚、高水平运营的自我革新,成为引领大同对外经贸的主要窗口、绿色转型发展的特色平台、服务周边的物流组织枢纽和骨干冷链基地。2022年11月,大同国际陆港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成为此次全省唯一入选的物流枢纽,也是全国五个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之一。这既有力证明了四年来大同陆港人的拼搏奋进,也为将来大同经开区乃至全市融入“一带一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
一、大同国际陆港概况
大同国际陆港筹备于2014年,2018年封关运营,2021年获得海关行政代码批复,整体占地面积600亩,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20亿元,建成了山西省唯一的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第一个电子口岸“单一窗口”、国家级杂粮检验检测实验室、保税物流中心(B型)、跨境电商产业园、山西北肉冷链加工产业园、北方肉类集中监管仓、交易中心、预制菜基地、“一带一路”中欧商务区等十大功能区,完成了打造产业链集聚商贸中心的基础布局,是我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对外开放平台。两年来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2亿元,进出口额28亿元,缴纳税金1.6亿元,缴纳关税1.14亿元。大同国际陆港的运营主体—-华远国际陆港(大同)集团有限公司,是华远国际陆港集团与大同国际陆港港务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国有控股企业,是大同市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承运主体。按照其建设规划,大同国际陆港将紧抓大同市建设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发展机遇,全面推进“一港两园一区”(大同国际陆港、晋北物流园、晋北冷链班列园、“一带一路”中欧商务区)项目建设,打造我省乃至全国最大的肉类进出口平台和推动山西自贸区建设的重要载体,最终形成基础设施优化、功能布局完善、产业优势集聚的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内陆港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二、大同国际陆港典型经验
(一)高标准建设,打造外向型经济枢纽
大同市地处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板块的交汇中心,承东部发展之势,启中部面向京津开放之门户,靠西部资源广阔腹地,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大同国际陆港位于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产业园区内,在经开区的牵线搭桥下,陆港依托平台和区位优势,通过战略合作方式与有关企业形成产业联盟,引导区域物流节点合理分工、差异化发展。
一是完善陆港口岸功能,实施精准招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大同市周边羊毛、肉类、陶瓷制品、活性炭、石墨、高岭土、铁矿石等进出口企业入驻园区,拓展LNG、LPG、焦煤等进口业务。目前,华远国际陆港(大同)集团有限公司已完成进出口贸易额约17.50亿元,预计年内完成进出口贸易额约17.6亿元。保税物流中心实现进出区货物货值约8.05亿元,其中进区货物货值约4.26亿元,出区货物货值约3.79亿元。
二是搭建集约化物流体系,服务对外贸易。大同国际陆港与天津自贸区东疆保税港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业务范围辐射大同周边500公里。与中国远洋集团签约,成为了西北五省的集装箱中转站。接下来,大同国际陆港将建设以本地及周边商品及大宗货物为主要物流业务对象的多式联运接驳区,构建集约化的园区物流服务设施和区域物流服务网络,制定外贸服务一站化、物流服务专业化、通关流程便利化的全流程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构建“铁—公—机、岸—港—网”的产业生态圈,构架“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国际陆港布局。
(二)高质量集聚,打造供应链整合的组织中心
大同经开区出台了《促进大同国际陆港及山西北肉冷链加工产业园发展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定向扶持大同国际陆港以物流枢纽经济新模式为引擎,发挥转口贸易功能,孵化、培育优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快速形成产业集群。同时搭建商贸平台,构建相关食品的大生产、大流通体系,推动我市特色优势产业的集约集群集聚高质量发展。
一是充分利用平台优势,打造供应链中心。大同国际陆港依托省内唯一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的资质,为“一带一路”沿线肉类商贸企业提供优质的供应链服务,充分发挥枢纽资源集聚和区域辐射作用,带动食品加工制造、商贸等产业集聚,与物流融合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投资改建了我省及周边省份单体的最大库容的全自动智能“集中监管仓”,打造山西“北肉”进出口平台。目前已累计储备约1600吨冻肉;与北京一亩田新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投资建设“北方预制菜基地”,建立以冷链物流为链核的陆港经济圈层,形成以物流仓储服务、供应链管理、精深加工贸易等为业务承载的供应链平台。正在洽谈若干同类项目。面对疫情影响,有力确保了“菜篮子”“肉案子”等民生食品物资需求不断档。
二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推动中欧班列常态化。今年四月,在大同经开区以及市内多部门共同推动下,区内中银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的25吨羊毛乘搭中欧班列,最终运抵德国汉堡。该企业也成为了毛纺织行业首家通过陆运出口的企业。此前,主要通过水路出口羊毛,时间长、费用高。此次陆铁联运方式,有效提高了企业和欧洲客户合作的时效性。不久之后,企业与大同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合作并签订了进口原羊毛协议。
(三)高水平运营,构建培育新业态的创新中心
大同国际陆港基于配套资源分布情况,统筹考虑跨境电商园区发展定位及跨境电子商务业务需求,重点规划打造“一园两区”(跨境电商产业园、通关服务及仓储物流区、电商集聚及配套服务区),大力推进跨境电商示范园区招商,集成陆港上下游专业服务资源,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保税及非保税仓储、报关清关、物流、金融支付、跨境商品展示、企业及人才孵化等各类服务,打造线上线下相融的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目前,已实现“1210”“9710”实单业务运行,大同跨境电商保税仓和海外仓(印尼)已建设完成并启动运营,直播基地已开展电商直播业务,形成了全国首个保税物流中心“跨境进口+电商直播”零售新业态。接下来,大同经开区将重点支持电子商务园区加快整合资源,推进新型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形成层级合理、规模适当、需求匹配的电商物流仓储配送网络,支持建立电商“云仓”。此外,大同国际陆港坚持“以港带城,以城促港”的原则,中欧商务配套区正在建设中。陆港配套建成后,将为各类产业人才提供居住、商业、医疗等一条龙服务,有力促进经开区产城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