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东省政府网站消息,眼下,复工复产的浪潮中,威海部分企业自我加压,瞄准行业前沿和先进标准,通过智能化改造、延伸产业链条等方式,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激活增长新动能。
2月7日,在威海长和光导科技有限公司光纤预制棒及光纤智能化车间内,预制棒经过高温炙烤,在牵引轮带动下,拉出根根光纤,技术人员正操作设备面板,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农历正月初八复工复产后,长和光导智能化车间改造项目正式投入生产运营,一批在手订单等待赶制。“这个智能化车间是我们投资3亿元实施的车间集约化技术改造项目。”长和光导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采用先进的光纤、光纤预制棒制造技术,建设多条高速光纤拉丝生产线,投产后年可生产低损耗光纤预制棒640吨、低损耗光纤拉丝2200万芯公里,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达到7%。
同样,在山东华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智能化改造,企业每日的出货量从1000件增至5000件,生产车间内一片忙碌景象。“目前,我们来自三星、华为等品牌的订单已排到今年8月底,车间全线复产,所有设备满负荷运转。”华港智能科技制造总监孙玉军介绍。
华港智能科技主要生产智能穿戴设备电子手表和手机外壳,去年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将产品表面处理阶段由人工抛光改成自动流体抛光,同时在CNC加工阶段进行工序合并,人工成本节约75%,生产效率大幅提升。“按现在的生产计划,预计到8月底产值将达到2亿元,赶超去年全年产值。”孙玉军说。
放眼全市,还有许多企业抢抓机遇,主动增资扩产,延伸产业链条,推动自身向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高端迈进。
“只有拉长产业链,提高配套水平,才能保持住行业竞争力,企业实现由大向强。”山东鑫弘重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在荣成市人和镇山西头村南,鑫弘重工投资建设的华耀海工装备总装基地建设现场,十几米高的厂房已然成型,数十名工人正在厂房内分区域进行装饰装修收尾、设备调试等施工作业,一派火热的建设场景。
近年来,鑫弘重工的修造船业务规模持续扩大,订单量不断攀升,对船舶舾装及海工配套需求随之上升。“华耀海工装备总装基地,就是我们为解决这一难题投资建设的项目。”该负责人说,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企业在修造船行业的竞争力。
该基地建成后,将实现大型船舶、海上平台直接在鑫弘重工完成大型钢构件制作、喷涂等全链条工艺,形成涵盖设计、制造、装配、调试等环节的完整修造船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