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构建“雨林式”机器人产业链生态

据山东省工信厅消息,焊接封装、物流码垛、研磨咖啡、理疗康复,如今,机器人越来越广泛地融入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领域。5月29日,2024淄博机器人产业协同创新与生态建设大会召开,旨在汇聚国内外机器人产业优质资源,搭建高层次对外合作交流平台,加快产业链协同发展、创新突破,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生态,共有60余家国内机器人产业优质企业、200余人参会。

作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机器人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高度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前沿技术,已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颠覆性赛道,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社会服务、医养健康等众多场景,万亿元规模的“新蓝海”正加速启航。

而淄博市工业门类齐全、制造基础雄厚、应用场景丰富,近年来推进机器人产业集聚与链条延伸,已初步形成覆盖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竞争优势,正全力建设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机器人先进制造基地”。

截至目前,淄博市机器人产业链沿链聚合了研发、生产、配套、集成企业26家,机器人本体年产能达2万台,核心零部件年产能达10万台套,形成从“关键零部件—整机—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条。瞄准国内国际尖端前沿,布局建设3个专业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加速形成。

淄博在协作机器人细分领域具有突出优势,遨博是协作机器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纽氏达特是工信部特种机器人27家“揭榜挂帅”榜主单位之一。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淄博市前瞻布局关键零部件,遨博参与北京、上海两个“国家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操作系统和核心部件研发及产业化,纽氏达特行星减速机具备滚珠丝杠、空心杯电机等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纽氏达特机器人行走轴、桁架机器人等关键零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6%;庆炀智能装备隶属韩国现代重工,已在淄博建成年产5000台套工业机器人产线。在医疗机器人领域,卫邦智能机器人研发的静脉用药调配机器人、鸿创医疗的医疗机器人转运车已在国内外大中型医院实现规模化投放,打通完整商业闭环。

立足机器人整机和关键零部件基础优势,淄博市出台了《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并于今年3月18日正式发布实施,成为省内率先出台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的城市。会上,淄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对该三年行动计划进行了宣介。该市计划到2026年,机器人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在发展路径上,淄博提出实施“238”培育工程,即做大两个龙头企业,做实3个重点园区,抓好8项重点任务,一体推进短板补链、优势延链、基础扩链,构建“雨林式”机器人产业链生态。

产业园区是承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会上推介了重点布局的临淄区齐都机器人产业园、高新区智能协作机器人生态产业园、经开区机器人产业园等3个专业产业园区。

大会还为淄博市机器人产业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专家颁发聘书;6家高校、企业、医院进行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项目签约;两位专家作主旨报告,对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进行深度洞察;与会嘉宾围绕“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转型升级”主题交流对话。

淄博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亮云表示,淄博市将把培强塑优机器人产业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努力将先发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全力抢滩万亿元级产业新赛道。欢迎更多的机器人头部企业、成长性企业和创业团队、科研人才来到淄博,共同创业,携手连心建设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机器人先进制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