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出台人才新政推动产才融合发展

据山东省发改委消息,聚焦重点产业链细分领域,每年度遴选不超过5家企业,提供薪酬补贴、猎聘补贴、按薪定才等五项专项政策支持……日前,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重点产业领域企业专业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行)》,立足青岛重点发展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等多条产业链,强化企业专业人才支持力度,促进高端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

“真金白银”补贴“想企业所想”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吴学新表示,此次出台的新政,将此前“小范围”实施的支持政策扩面,推广至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产业链重点细分领域,择优遴选行业龙头企业,计划利用3年左右时间,遴选支持200家左右重点企业,通过“精准滴灌”引导人才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其中,为解决高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青岛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进一步强化对专业人才的支持力度。支持政策包括薪酬补贴、猎聘补贴、按薪定才、柔性引才支持、国有企业工资总额支持五项内容——

薪酬补贴,主要支持企业引进全职高端人才。对企业招用的研发类人才,年度薪酬达到80万元、120万元、150万元及以上的,分别按照10%、20%、30%的比例给予薪酬补贴,最长2年。

猎聘补贴,鼓励企业通过专业机构引才。对企业委托人力资源机构从青岛市外引进产业人才,年度薪酬达到80万元以上的,按照人才薪酬总额的10%给予企业猎聘补贴,每引进1人最高补贴50万元。

按薪定才,加强对“无帽子、无称号”人才的服务保障。对企业招用的产业人才,连续两年薪酬达到150万元、120万元、80万元以上的,可分别对应我市B、C、D类高层次人才,办理有效期3年的服务绿卡。该项政策将人才评价权交给企业,只要企业认可、给予高薪,即可参照认定为我市高层次人才,在子女入学、就医保健等方面享受绿色通道服务。

柔性引才支持,支持企业通过顾问指导、兼职、技术咨询、项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产业高端人才到青岛工作,协同开展技术攻关。柔性引进的产业高端人才年度劳务报酬总额达到80万元及以上的,可认定为我市D类高层次人才。

国有企业工资总额支持,鼓励国有企业加大科技投入,薪酬激励向产业高端人才倾斜。健全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薪酬分配制度,企业按照国家规定对科技人才实行的项目收益分红、岗位分红等中长期激励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激励,发放的激励收入可据实计入工资总额,不作为工资总额基数。

谁享受政策,产业链说了算

谁是头部企业、谁是急需人才,由产业链、“链上”企业说了算。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企业更认可熟悉产业、贴近市场、能为企业带来实际效益的实战型人才,但他们不擅长申报奖项、发表论文、获取‘帽子’,在现行的人才评价体系中,享受不到相关的认可和服务,人才的获得感不强、活力得不到有效释放。”青岛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说。为此,青岛创新实施按薪定才、以绩推才、自主荐才机制,树立“凭能力、看业绩、比贡献”人才评价导向。

截至目前,青岛已累计认定30余名“无头衔、无称号”的实战型人才。同时,在行业拔尖人才评选中,青岛赋予产业链“链主”企业、海洋科创平台、市级产才融合项目等84家头部企业自主荐才权。围绕建设中国蓝色药库、国家智能家电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虚拟现实先进制造业中心等,青岛还制定了20多个专属政策,引进高端产业人才40余名,帮助解决关键核心技术20余项。

将人才评价权交给产业和市场,新出台的政策继续坚持这一导向。“支持哪些细分领域、哪些龙头企业,由各产业链说了算。”吴学新介绍,在企业推荐条件上,新政只从研发投入、发明专利、省级以上领军人才等层面设置了基本条件,其他条件可由各产业链结合各自实际自行制定。3年支持期满后从经济贡献、科技创新、人才引育3个维度进行评估,通过绩效评估,引导企业在经济上多做贡献,在创新上多出成果,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信息来源: 青岛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