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纺织服装业坚持内培外引结合,聚企成链、聚链成群

据山东省政府网站消息,6月11日,中国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峰会在夏津县召开。峰会现场,德州-迪尚纺织创新联合体项目、现代数字化产业园建设项目、多组分功能性纱线基地项目、零菌家纺新产品研发平台项目集中签约。

“此次签约项目涵盖了高端定制、个性化生产、智能化改造等领域,对破解当前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推动德州纺织服装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全面升级有着重要意义。”市工信局局长孙洪昌介绍。

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市优势产业,有着较好的产业基础。我市纺织服装业坚持内培外引结合,聚企成链、聚链成群,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全力冲刺500亿级发展目标。

龙头引领差别化铸就新优势

6月12日,华源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纺纱车间内,生产线满负荷运转。去年企业实施了智能化高性能纤维一期项目,引进世界先进纺织设备,建成智能化工厂,年产高性能纤维纱线4.5万吨。

华源生态实施了原材料、工艺、产品设计等系列创新,推动了差别化纱线的品类升级、功能提升,一批前沿流行的天然、环保、舒适性新品陆续上市,多个产品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了相对稳定且高附加值的产品结构。企业自主研发的“国产芳纶紧密集聚纺产业化生产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主导制定了“芳纶1313本色纱线”纺织行业标准。

恒丰集团近年来打造了成熟的产品创新研发体系,形成了新型纤维系列纱线、特种工艺系列纱线、多组分系列纱线三大产品结构,推出了植物染纱线、铜纤维纱线、竹节纱等系列产品,由单一的棉纺织企业转型为新型纤维领军企业。他们整合力量,成立了科创中心,引进泰山学者韩光亭、西南大学教授张同华等优秀人才,全力增强研发实力;创办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攻关活动。去年,恒丰集团研发出400余款绿色、抗菌的功能性纱线,极大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在龙头企业引领下,我市众多纺织服装企业走上了差别化发展道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目前,我市纺织服装产业拥有规上企业154家,形成了600万锭全国最大的差别化新型纤维纺纱生产企业集群,夏津县被评为“中国棉纺织名城”,陵城区纺织服装特色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创建了全省行业首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山东省新型纱线及面料创新中心,培育1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成近20家各类创新平台。

“链”出发展新活力

6月13日,山东鸿泰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正赶制订单。鸿泰鼎位于夏津经济开发区,投资60亿元的年产30万吨莱赛尔新材料项目列入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目前,项目一期第一条5万吨生产线建成投产,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

“莱赛尔项目采用国际领先溶剂纺织法生产工艺,建成了当前世界上生产能力最大的Lyocell干法单线生产线。项目的成功引进延伸了夏津棉纺织产业链条,提升了产业发展层次。”夏津县经济合作服务中心主任李晓兵介绍。

项目落地以来,夏津县不仅抽调精干力量设立服务专班,还在项目手续办理、资金争取、重点项目申报等方面全程靠上服务、容缺办理,为项目加速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德州蓝天纺织有限公司专业生产涤棉混纺气流纺纱线,是陵城区为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专门引入的企业。落户陵城区后,蓝天纺织凭借自主创新迅速成为当地龙头企业,带动产业不断发展。今年他们追加投资,上马5万吨高端针织面料纱线生产项目。

我市以培育链主企业为核心、上下游融通为主线,“一业一策”开展靶向招商、驻点招商。成立了招商专班,抽调精兵强将集中办公,打造专人、专门、专注、专业的“四专”招商队伍。近年来,纺织服装产业链成功引进了以纯棉纺为主的华芳集团夏津公司、以差别化纱线为主的仁和纺织、以莱赛尔新材料为主的鸿泰鼎等头部企业。

数字赋能激发“智造”新动能

走进夏津仁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纺纱车间,运转的机器旁,却少有纺织工人的身影。公司数据大屏前,每台纺机运转情况、效率多少一目了然。“我们上线了数字化智能纺纱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对生产全程有效跟踪,生产成本降低12%,产能提高30%以上。”公司总经理李宗志介绍。

夏津新时兴纺织有限公司新上“飞梭智纺针织MES管理系统”平台,1万纱锭用工由40人减少到25人,纱线品质不断提升;鸿泰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采用DCS控制系统,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纺织服装企业的智能化发展,得益于夏津县深入实施“数字+”工程。他们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发挥“平台+资金”的引导效应,加快产业数字转型,通过引进、改造关键设备和技术,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目前该县纺织企业设备自动化率达75%以上,用工下降到每万锭30人以内,节省人工成本60%以上。

我市高度重视企业“智转数改”,深入实施数字赋能工程,开展智能化升级改造,引导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工厂,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用好上级对技改的奖补和贴息政策,引导企业精准申报,积极向上争取奖补资金。近年来,已为32个纺织产业项目争取技改奖补1400万元。市级对技改项目也给予一系列财政金融支持,特别是对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的项目,以及基于工业互联网实施的技改项目,投入奖补比例提升至5%,给予最高500万元一次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