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积极应对就业形势的变化 促进就业量涨质升

据四川省政府网站消息,“我院正在朝着医养结合方向发展,需要大量专业化人才加入。”9月23日,内江卫生与健康职业学院学生前往内江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参观,该院副院长彭钰程介绍了岗位需求。

这是内江市人才交流中心组织的2024年大学生“进园区、进企业”第二批次参观活动。“旨在为大学生搭建起一座通往职场的桥梁,助力他们走稳就业路。”内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说。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近年来,内江积极应对就业形势的变化,多点发力,全力促进就业量涨质升。

创新形式 打造多样化就业渠道

“今天本来是逛商场的,没想到还能找工作。”近日,从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的李可雨在内江吾悦广场的“就业自助超市”中看到了自己向往的生物公司岗位,马上记下了用人单位的联系方式。

岗位自选、扫码直达…..吾悦广场的这家“就业自助超市”24小时营业。走进“超市”,“货架”上摆着一份份详细的就业岗位资料,每个岗位都清晰地标注了岗位职责、薪资待遇、工作地点等信息,供求职者自由挑选。现场还有工作人员耐心帮助,为求职者使用自助查询设备提供指引。

在查找到几个符合自己意愿的岗位后,李可雨忍不住为这种新颖的岗位推介方式点赞:“找工作就像在超市买东西一样方便,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快速筛选出合适的岗位。”

而在社区周边,“15分钟就业服务圈”正发挥着作用。内江整合社区内及周边的企业资源,搭建就业服务驿站,社区工作人员通过驿站的智慧就业平台就能精准地对接企业和求职者。

内江市市中区乐贤街道居民宋道刚就是“15分钟就业服务圈”受益者。在街道社区工作人员黄海的帮助下,他在一家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找到了一个负责综合维修工作的岗位。“以前找工作要到处跑,现在好了,家门口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宋道刚说。

“就业夜市”也挤入了夜晚的城市烟火中。在各种美食小吃摊位间,专门的就业服务摊位也摆了起来。企业招聘人员在摊位前热情地向过往行人介绍企业情况和招聘岗位,求职者在逛夜市的同时,也能顺便了解就业信息,投递简历。“氛围更轻松,跟招聘人员聊起来更放松,也更深入,对我们找工作很有帮助。”求职者张震说。

畅通供需 实现信息精准对接

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精准对接,内江也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订单式人才培养”,就成了企业和学校之间的紧密纽带。

阴靖是内江上海大众合众4S店的一名工作人员,他从内江市高级技工学校毕业后就在此工作,已从普通员工成长为维修班组长。“我们和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4S店负责人李文锋介绍,从学生入学开始,企业就参与教学流程设置,定期组织开展交流会,同时在学校、企业间进行理论和实操的融合练习。

内江市高级技工学校位于经开区工业园区,园区负责人介绍,学校先后与内江金鸿曲轴有限公司、四川东林矿山运输机械有限公司、内江庆隆机床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签订了新型学徒制培训协议,培训注册人数达2228人。

“企业推介进校园”活动也频繁开展。以推介活动为平台,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走进校园,举办招聘会和宣讲会,向即将毕业的学生介绍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文化和招聘需求。学校为企业提供场地和组织学生参加,促进双方的沟通和了解。在今年4月内江师范学院2024届毕业生春季双选会上,有200余家企业进校园,提供了4500余个岗位。

此外内江还积极搭建智能化平台,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企业的用工需求和求职者的个人信息进行分析匹配,实现精准推送。在乐贤街道就业服务驿站,一个数字化平台正在进行试点。“平台还能提供就业援助、职业规划、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一体化就业服务。”内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强化基础 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产业发展是创造就业岗位的根本。近年来,内江大力发展制造业、服务外包产业等用工需求较大的产业,一批先进制造业企业不断壮大,为就业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我们现在用工需求很大。”新投产的天丝红牛(四川)饮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说,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让企业能放心发展,扩大规模,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服务外包产业也成了内江就业的新增长点。当前,内江积极打造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这些企业业务范围广泛,涵盖了信息技术、金融服务、客户服务等多个领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在内江全搜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里,主播王念凤正说:“这里的工作环境好,发展空间也大,而且行业前景广阔,我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为了促进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内江还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兴业;同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给予企业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支持。

9月21日,内江高新区召开了一场就业工作推进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区要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提升各项就业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提高产业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