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重装之都”如何追新?

据四川省政府网站消息,7月14日,从位于德阳的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传来消息——世界最大单机容量500兆瓦级冲击式水轮机转轮中心体锻件顺利通过三方联检,锻件探伤零缺陷,所有检验指标完全符合合同技术要求,成功下线。此举不仅标志着我国掌握了500兆瓦级冲击式水轮机转轮中心体锻件制造全流程关键技术,更意味着中国水电在向更高级别发电设备发起挑战的征途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是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一件“国之重器”,同时也是从设计到制造均实现自主创新的又一件“德阳造”产品。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60%的核电产品、50%的大型电站铸锻件、40%的水电机组、30%的火电机组均由德阳制造,德阳“重装之都”由此得名。

德阳,这座因“三线建设”兴起的工业城市,如何从西部的一个小县城成为今天的联合国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全国三大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

7月20日召开的德阳市委九届六次全会讨论通过了《关于以工业强市为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中国装备科技城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明确中国装备科技城的建设方向和具体路径。

近日,四川日报全媒体调研组来到德阳,近距离探寻德阳传统装备制造业的追新转型发展之路。

推进新型工业化

重大装备从“制造”走向“智造”

尚未走进厂区,轰鸣的金属撞击声就从东方电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电机)重跨车间传来。

车间里的“中华第一跨”,是德阳重大装备制造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

规模大——长400米,宽36米,高33米,位居中国重跨车间之首;能力强——三峡、溪洛渡、白鹤滩等巨型水电机组,台山175万千瓦核能发电机组、华龙一号、国和一号核能发电机组的重要零部件,均产自这里。

如今,重跨车间有了一个新名字——大型清洁能源装备重型制造数字化车间。这次易名,源于一项“革命”——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为什么要进行这项转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车间里建设了水轮机数字化装配中心,采用智能化三维测量获取产品精加工后的数字模型,并进行数字化装配,高效、全面地判定产品装配质量,将水轮机装配操作效率提升了400%。”东方电机数智部工程师赵爽说。

同样顺利实现数字化改造升级的,还有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汽)厂区内的国内首个叶片加工无人车间及黑灯产线。黑灯产线也被称为智慧产线,无人干预便能全自动运转。

走进车间,调研组首先看到的便是由1套自动立库、2台堆垛机、4台输送机、12台AGV(自动导向搬运车)组成的智能仓储物流中心,通过智能仓储与物流系统的高效应用,该车间可实现每年约20万次的车间全域无人精准配送,转运人员由15人减少为3人。

再向里走,便是两条黑灯产线。工作人员介绍,产线通过系统扫码识别每支叶片的身份信息,机器人自动抓取物料,制造运营管理(MOM)系统将工艺信息自动传递到每一台机床,自动加工和在线检测便按部就班完成。

“以前这条产线需要开 3班作业,作业人员40人,现在我们仍然是3班,作业人员减少到8人,他们的岗位已经从机床操作变成了产线运维。压气机叶片产量达到原来的3倍。”东汽数智部技术员王琨介绍说。

数字化转型后,不仅产量提高,产品的品质也大幅度提升。“我们生产的叶片,加工精度达到了0.03毫米,相当于A4纸厚度的1/3,相较于传统生产方式,黑灯产线上叶片的质量合格率从75%提升至99%。”王琨表示,数字化转型让企业的生产、制造、运营流程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样是这条生产线,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还将生产世界等级最高的“J型”燃气轮机叶片。

在大型龙头企业外,调研组注意到德阳坚持“大小两端”协同发力。

“大”的方面,支持龙头企业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新模式,突破核心部件装配、大件加工等领域的智能化改造瓶颈,目前已建成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44个。

“小”的方面,开展规上企业全覆盖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支持中小企业使用低成本、模块化、易维护的先进智能装备和系统,并鼓励“以大带小”。

以国机重装为例,通过推广复制企业数字化建设思路、系统框架、技术路线,赋能合作伙伴的数智转型。德阳市建安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即是该模式的首批受益企业之一,预计今年8月底完成数字化改造。

此外,德阳市政府还为企业搭建转型数字底座,累计完成5G基站建设3276个,“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16个,标识解析二级节点3个、海川云服工业互联网综合平台1个。

“推动新型工业化,必须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德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张旭玲说,“今年,我们将继续实施‘数字赋能’行动,确保新建5G基站不少于767个;同时推广已有的数字工厂、智能车间模式,逐步在各细分行业领域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每年实施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项目100个以上;此外还将提升上架海川云服综合服务平台的SaaS应用数量,在行业解决方案、工业软件等方面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

突出创新引领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白鹤滩百万千瓦水电机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国产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调研期间,这些被反复提及的产品,或是“世界之最”,或是“中国首台(套)”,它们的共同特征在于产品中应用了众多原创技术。

德阳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德阳要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需要着力培育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而核心竞争力来源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国产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的诞生就是一个生动写照。

重型燃气轮机被誉为工业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广泛应用于航空、船舶和机车动力、管道增压、发电等领域。然而,数十年来,燃气轮机高温部件设计制造和试验验证技术在我国均处于空白,极大地阻碍了我国自主燃气轮机产业体系的建立发展。

为了掌握主动权,造出中国自己的重型燃机,东汽和中国华电等央企强强联合,于2009年开始率先在国内开展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研制,累计投入资金近20亿元,国家能源局也将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列为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项目。

“产品从设计、材料、制造到试验,几乎都是从零开始。”东汽全重实验室重型燃机装备研究所副主任李鑫介绍,国产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整机极其复杂,由20000多个零件组成,工作压力18个大气压,相当于海底180米深度的水压,工作温度超过1300摄氏度……在这样的高温高压条件下,还要以6000转/分钟的转速高速旋转,对材料、涂层和加工精度要求极高,“几乎等于在悬崖边上做设计,稍有闪失就可能损坏机组。”

“耐高温合金是最大难点,我们以前只能从国外购买。同时,我们还要在高温环境下通过零部件内的特殊结构实现气流降温,相当于在‘螺蛳壳里做道场’,从设计到制造难度都很大。”李鑫介绍,为此企业组建了专业齐全、业务精良的研发团队,先后完成了燃机总体和部件结构设计,建成了国内首个高压比大流量压气机试验台、国内首个F级燃烧器试验台、多个透平部件试验台和国内最大功率的整机测试平台,攻克高温透平叶片毛坯制造难关。

“十四年磨一机”,2023年3月,我国首台自主研制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发电机组G50,在广东清远完成72+24小时试运行,并正式投入商业运行,网友称之为“争气机”。

持续推进科技自主化,不断塑造“创新优势”。调研组了解到,德阳为此专门实施了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支持重点企业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目前德阳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家。

同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德阳实施“揭榜挂帅”助力核心技术攻关,近3年累计攻克关键核心技术424项,其中68项达国际一流水平、21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参与制订国际国内标准135项,研制出140余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争取到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额15.1亿元、占全省75%。

“虽然龙头企业创新研发投入位居前列,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偏弱,高精尖、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不足,部分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张旭玲坦言,集中力量和资源打造高端创新平台和关键技术攻坚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必须全力以赴。

按照规划,德阳将推动建设清洁高效透平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水风光多能互补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省平台8个以上。其中,在关键技术攻坚方面,德阳在水电机组、重型燃机、核电装备、氢能装备等重点及优势领域,力争规上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超过4%。

培育新产业体系

加快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我们选择落户德阳,首要原因是德阳在装备制造产业链上有优势,跟我们企业高度契合。”四川德兰航宇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该公司生产的特种合金环锻件就应用在东汽的部分型号燃气轮机上。

作为全国知名环形锻件供应商,“航宇科技”总部位于贵州贵阳,2020年10月落户德阳,建设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用特种合金环锻件精密制造产业园,2022年6月开始试生产。据介绍,该企业是一家专业从事特种合金精密环轧及自由锻件设计、研发、制造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产品应用于航空、航天、能源装备、船舶、高速列车、工程机械、武器装备等行业。

全球产业升级与发展路径表明,集群化是有效解决创新总量不足、水平总体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重要方式。

2019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采取“赛马”方式遴选出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作为世界级集群的重点培育对象。2022年底,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跻身为国家4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

数十年的发展,德阳在装备制造领域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因此也被省委寄予“加快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推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起到引领带动作用”的厚望。

但调研组也发现,在向“世界级”冲击的同时,德阳装备制造产业也面临一些短板问题。比如,与全国其他装备制造强市相比,德阳装备制造产业总体规模不大。其中,本地配套率不足,从全国来看,山东潍坊动力装备集群本地配套率已超50%,湖南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本地配套率达到80%以上,而德阳装备制造本地配套率不足30%,“有主机、缺配套”现象较为明显。

如何破题?首先,省委、省政府给予政策支持。目前,我省正在编制“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将集合成都创新、德阳制造比较优势,探索建立“头部+配套”“研发+制造”“总部+基地”成德模式,支持德阳企业在成都设置研发中心、成都科技创新成果在德阳产业化;鼓励成都总部企业在德阳建立制造基地,推动形成上下成链、左右配套、优势互补的高端能源装备集群生态圈。数据显示,近3年来成德共实施产业协作项目66个、总投资1493亿元。

其次,德阳市委、市政府积极主动作为。调研组在德阳期间,德阳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装备科技城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提出近期和中长期两个建设目标:力争到2027年,中国装备科技城成型起势,具备全国知名度和较强区域引领力;到2032年,中国装备科技城建设全面成势,装备产业创新力、核心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成为驱动产业转型发展的主引擎,关键部件实现自主化。

“我们将全力推动中国装备科技城加快建设,大力实施创新平台提能、核心技术攻坚、创新主体培育、创新人才强基、创新生态优化‘五大行动’,加快建设世界高端装备创新策源高地、应用示范高地、产业集聚高地、人才汇集高地,着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科创德阳’。”德阳市科技局副局长刘高阳说。

调研组注意到,规划建设中国装备科技城,对于德阳来说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即积极呼应西部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重塑德阳区域经济地理,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我们总的目标就是通过新型工业化驱动和创新引领,加快赋能推动‘德阳制造’向‘德阳智造’转型,进而培育出万亿级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刘高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