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北州刚察县:产业增收“好路子”鼓起群众“钱袋子”

据青海省政府网站消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刚察县对标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因地制宜,强化资源整合,合理谋划产业发展,激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源头活水”,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锚定“绿色有机”,延伸富民新链条。紧紧围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投资1.27亿元实施牦牛藏羊养殖“万千计划”、活畜交易市场、冷链仓储物流基地、优质饲草生产基地等项目,累计建设千万头只规模的牦牛藏羊养殖基地33处,开设牛羊销售直营店10家,果洛藏贡麻村精酿啤酒、阿雅克羊毛哈达相继投产,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深入实施生态农牧业“种—养—产—加—销—运”全链条“九个一”配套工程和乡镇“五个一”建设提标扩面,创新“一带一”“多带一”联农带农机制,探索大户带动、联户经营、托管服务、股份合作、村组织带头等农牧业发展模式,通过培育特色产业、落实补助政策、加快牛羊出栏等有效举措,千方百计推动农牧民群众稳定增收。

聚焦“生态旅游”,催生富民新业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稳步推进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示范区创建,依托4处生态观景点和圣泉湾露营基地,深度挖掘特色民俗文化,引导农牧民群众通过特产销售、牛马骑乘体验、民族服饰租赁等方式融入旅游经营中,农牧民搭上旅游“致富车”,端起“绿色碗”。四处生态观景点直接带动就业32户,带动周边牧户65人,户均增收1.2万元,圣泉湾露营基地吸纳本县42名劳动力就近就业,辐射带动扎苏合村及周边50余户农牧民,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紧扣“清洁能源”,打造富民新引擎。持续提升光伏、风电等新型清洁能源发展水平,集中式风电、分散式光伏项目先后在刚察落地并网,并成功探索“政府+光伏电站+脱贫户”模式,在热水地区建成光伏扶贫产业园,做到“一对一”跟踪服务,形成直接到村的造血式帮扶,推动建立长期可靠的光伏项目运营管理和收益分配机制,确保群众获得长期稳定收益。截至目前,全县新能源发电装机总量达330.5兆瓦,年发电量突破4亿千瓦时;其中光伏帮扶项目已累计为全县12个脱贫村分红资金2395.34万元,带动214名群众通过光伏公益岗位就业。

围绕“特色品牌”,拓宽富民新路径。制定出台助企纾困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县域外开设牛羊肉直营店补贴、支持民族手工业和传统技艺类发展等硬核举措,统筹县级资金1000余万元,用于企业壮大发展、牛羊出栏、民族手工艺发展等方面。不断加大特色产品推介宣传,酥油、曲拉、酸奶和蕨麻、黄蘑菇、虫草等一系列农畜(土特)产品日趋成熟,刺绣、藏服、石刻等手工产品发展壮大,熏香、牛绒、氆氇等文创产业悄然兴起,刚察名优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增强。同时,以农牧民为主体,以农牧业资源为依托,积极推行大户带动、联户经营、托管服务、股份合作、村集体托底的联农带农方式,培育新兴产业,健全完善村集体资产管理收益分配机制,增强产业项目联农带农效益,让产业发展出实效。2023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3125元,增速为7.5%;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7245元,增速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