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青海省发改委消息,2022年以来,海西州紧紧抓住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建设发展重大机遇,充分释放冷湖世界级天文观测基地品牌效应,从加快望远镜项目建设、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促进文旅融合等方面着手,持续吸引天文科技、民用航空航天、文创旅游等新兴产业集聚,积极打造科技、科普、科幻、文化、体育、旅游相融合的天文科技产业链,全力推动资源依赖型产业向科技创新型产业转型。
强化组织保障。省州联动,全力推动工作落实。省级成立了冷湖天文观测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科学谋划海西天文资源开发利用,统筹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州级成立了海西州天文科技产业链工作推进组,设立了冷湖科技创新产业园区并成立园区管理委员会,保障园区规范管理和有序运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青海省科技厅、海西州政府共同签署共建青海冷湖天文基地合作协议,推动国家、省、州关于天文观测基地建设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召开天文科技产业链工作部署会,研究部署天文科技产业规划及建设情况,相关领域专家围绕海西天文科技产业建设、科技文创旅游产业融合等方面存在的机遇和前景给予指导建议,对培育壮大天文科技产业链提供有力遵循。目前,以建链为支撑、园区为载体、项目为基础的天文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强化规划引领。印发《冷湖天文观测基地总体发展规划》《冷湖天文科技产业发展规划》《冷湖火星小镇特色小镇建设规划》,完成与全州“十四五”规划纲要相关专项规划和德令哈市、茫崖市发展规划的衔接,做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一干到底。制发《海西州天文科技产业链工作推进方案》,成立产业链工作指导组、咨询专家组、工作推进组,明确相关地区和部门主要职责任务,围绕6个方面重点任务,统筹协调、督促推进。制定《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管理办法(试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冷湖天文观测基地暗夜星空保护意见》,持续完善天文法治环境,加快天文法治建设,加强对风电、光伏等项目的生态保护管控,确保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
强化项目建设。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促进冷湖转型发展、推动天文基地建设的重要支撑,引进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和清华大学等7家科研机构的9个项目35台天文望远镜,投资近20亿元。其中,2台望远镜已投入科学观测,30台望远镜已完成观测塔楼建设和圆顶安装,3台望远镜正在研制当中。积极与国家天文台、北京大学等单位对接洽谈司天工程、6-8米口径成长型通用光学望远镜等项目入驻事宜;持续跟进LAMOST二期项目、12米级望远镜等大型、超大型天文大科学装置项目。联合紫金山天文台举行“15米亚毫米波望远镜项目”启动仪式,多次协调自然资源、交通、电力、通信等部门研究后续建设思路。积极培育科技、科普、科幻、文化、体育、旅游等新业态形成的产业链,储备远程科普天文台、望远镜配套设备生产线、十四五科教基地、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项目,计划总投资52.86亿元,为进一步推动天文科技产业链建设提供后续力量。
强化科研保障。面向全国招才引智,建立咨询专家库,广泛吸纳有关科研院所、知名咨询机构和行业领军企业的专家学者、专门人才。聘请国内天文观测、航空航天以及文创旅游等领域16名知名专家组成咨询专家组,为天文科技产业链建立“最强大脑”, 提供专业智库服务。目前,冷湖世界级天文观测基地已列入青海省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计划,《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已通过2023年第一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专家评审,《冷湖赛什腾山天文观测基地(C区)石质山地防雷实验研究》《冷湖天文观测基地科学家工作站科研基础条件和能力建设》项目已获省科技厅立项,分别获得300万元和270万元的省级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支持。
强化产业融合。立足冷湖星空资源优势和特殊区位条件,构建“天文+”发展新模式,不断促进天文与科普、旅游、科幻的深度融合。“天文+科普”。冷湖火星小镇作为北斗科普基地,成为中国首个用“北斗+5G”的方式运营和管理景区的成功案例。冷湖火星营地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成功开展了“走近科技,你我同行”等一系列科普宣传与实践活动,展示了冷湖射电、光学望远镜等天文科普知识。“天文+旅游”。全力打造冷湖黑独山、石油工业遗址、彩色雅丹与俄博梁雅丹等“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冷湖火星(天文)小镇成功入围“2021年度中国最美星空目的地案例”。启动青海冷湖(省级)地质公园申报工作,俄博梁雅丹风景区已成为拍摄星空的网红打卡地。“天文+科幻”。2018年诞生的“冷湖科幻文学奖”,成为中国首个以地名命名的科幻文学奖,为原创科幻作者提供了全新创作平台,在专业性、权威性、认可度、受读者喜爱度等方面成为国内科幻奖项的领军者之一。目前,成功举办4届“冷湖科幻文学奖”,出版了《十二个冷湖》《冷湖Ⅳ赛什腾之眼》等4本获奖作品集。其中,获奖作品《灵魂游舞者》改编的中国首部盲人超感电影在北京、陕西等地巡演,获得了国内科幻界的集体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