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青海市市场主体数量逆势增长

据青海省发改委消息,保市场主体是稳住宏观经济大盘的“先手棋”。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保住市场主体这个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蓄水池”,海东市坚持把保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作为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严格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切实提升执法监管水平,着力强化质量竞争优势,不断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真正做到了在推进“放管服”改革上出实招,在优化营商环境上见成效,为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市新设立市场主体5665户,市场主体总量达10.78万户,同比增长0.32%,环比增长2.1%,占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的20%;市场主体注册资金1947.44亿元,同比增长5.13%,环比增长8.71%。在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双重影响下,全市市场主体数量仍然呈现逆势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为让企业和群众充分享受改革的红利,近年来,海东市市场监管部门坚持“商事制度改革”与“保市场主体”协同共进,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上大胆创新,建立了更普惠更便捷的制度机制。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化服务,全面实施市场主体登记服务“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大力推行“线上+线下”、并联审批融合和简易注销等服务模式,倡导“网上办”“掌上办”,推行“预约办”“容缺办”,提供“邮寄办”。截至目前,已实现13项“跨省通办”事项,登记网上办理和全程电子化基本实现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建立由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发改、工信、财政、人社、税务等13家成员单位共同参与的海东市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联席会议工作制度,集体研究确定了落实政策措施、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等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梳理制定了一揽子政策措施汇编,有效保障了省、市两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落细。

聚焦市场主体发展堵点难点需求,海东市市场监管部门着力在推进营商环境上发力,围绕市场主体准入、准营、退出全生命周期,做实服务举措,对属于信息采集、记载公示和管理备查类的各类证照,按照“多证合一”的原则和标准整合到营业执照,畅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聚焦群众关心、社会关切的市场环境等问题,坚持以信用监管为抓手,以部门监督、行业监督、社会监督为利器的监管手段,不断提升监管效率,促进社会共治。探索实施食品生产企业信用监管机制,运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科学配置监管资源,提高了监管的及时性、精准性、有效性。完善审慎包容监管,严格失信企业信用修复工作,上半年累计修复信用信息1.1万余条,切实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容错纠错的机会。审慎包容、柔性执法,让市场主体感受到“有温度的监管”,营造了宽松的生产经营环境。

同时,扎实推进“质量强市”战略,全力巩固提升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全市工业产品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2021年全市首个团体标准《青稞酒香型白酒》发布实施,为海东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标准化技术支撑。着力打造绿色有机产品输出地。积极培育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累计申报示范区达44项,位列全省第一,占全省总量的70%。作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海东市质量工作始终保持全省质量发展第一方阵,并连续四年蝉联政府质量工作A类单位。培育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荣获第四届“青海省质量奖”,33家企业被评为青海省质量信用AAA级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全省领先。

为了让发展动力更强劲,海东市全面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聚焦市场主体创新需求,帮扶企业加大技术培育力度,激励发明创新,推进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以提升专利申请质量、提高商标及专利申请量为重点,大力宣传、指导、扶持、动员各类市场主体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提交商标注册和专利授权申请。截至目前,海东市共有注册商标6796件,中国驰名商标9件、地理标志证明(集体)商标10件;有效发明专利90件,专利授权19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