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安徽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创下近3年同期最佳成绩

据安徽省政府网站消息,近日,安徽省统计局发布我省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数据。数据显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2%,增速居全国第8位、中部和长三角首位,创下近3年同期最佳成绩。

这是我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自2024年三季度以来,连续3个季度居长三角第一。

作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大省,我省规上工业经济在一定的体量规模之上仍能保持较快增速,展现出工业经济在产业结构、产业生态等方面的整体性优势、体系化能力正在持续提升,特别是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装备制造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6.5%。

规模较大、增长较快,全省工业经济的稳健运行为首季经济“开门稳”“开门红”夯实了支撑根基。

制造业成为工业增长主引擎

“今年一季度,工业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不负众望,持续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国元证券研究所所长汤静文认为。

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我省第二产业增加值4437亿元,增长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2.9%。其中,工业生产持续向好,工业增加值增长8.4%,拉动经济增长2.7个百分点。特别是制造业主引擎带动明显,增长11.4%,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为101.6%,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3个、11.2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表现抢眼。数据显示,一季度我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4%,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6.5%,其中汽车制造业增长31.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1.1%。汽车、电子信息、电气机械三大行业合计贡献率达60.4%。

“我省多年倾心培育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今,‘飞轮’加速,显示出强劲动力。”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汽车工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一季度,我省汽车产量达到了76.17万辆,位列全国之首。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近半,同比增长83%,产量同样位居全国第一。“安徽造”汽车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整车制造全面发力。奇瑞集团一季度累计销售新能源汽车163458辆,同比增长171.8%。蔚来正式开启智能电动行政旗舰轿车ET9的全国交付,并在近期迎来了第三品牌firefly萤火虫首款车型的上市。比亚迪合肥基地一、二、三期全部投产,年产将超百万辆,直接带动长丰县新能源汽车产量位居全国县域第一。

协同共进,上下游企业集群式成长。通过加快汽车产业链条布局完整,我省已形成合肥、芜湖“双核”驱动,宣城、安庆、马鞍山、阜阳、淮南、六安、滁州、蚌埠等市多点联动的格局。长丰、蒙城、泗县、广德、怀宁、桐城、岳西等一批汽车零部件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蓬勃发展。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订单增加,推动了机械加工、模具制造等产业的繁荣。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市场的扩大,又促进了物流、金融等服务业的兴起。”国元证券研究所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刘乐认为。

汽车产业之外,一季度,安徽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3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规模以上工业434种产品中有246种保持同比增长,增长面为56.7%。其中,增幅超30%的有69种,超50%的有42种,成倍增长的达到了27种。

多数产业运行向好,显示出我省工业经济正在形成多极支撑的增长格局,具备了一种应对市场竞争和部分产业周期性波动的体系化能力。

产业结构在升级跃迁

走进国内半导体制造领军企业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一张张晶圆不断经过蚀刻、掺杂、化学机械研磨等一系列晶圆制程工艺,成为电子产品核心配件——芯片。

4月21日,合肥晶合集成发布2024年财报,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6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3.9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736.77%。

“我们正全力推动晶合三期、合肥国显柔性显示、华鑫微纳传感器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产业加速发展。”省工信厅电子信息处处长蒋晨捷介绍,一季度,安徽集成电路制造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9%;显示器件制造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4%。

同样快速增长的还有工业机器人,一季度产量增长了1.1倍。在位于芜湖市鸠江区的埃夫特机器人工厂,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及零部件、电子、光伏、家用电器等各行各业。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去年企业工业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长30%以上,今年生产线依然繁忙。在合肥肥东经济开发区,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于去年完成C轮融资。其生产的工业机器人在“智慧大脑”的智慧下,既可零损耗搬运薄如蝉翼的晶圆,又能诊断高压设备的细微异响。目前已服务于歌尔股份等知名企业。

新型显示产业链持续扩容,低空经济、量子产业、空天信息等加快布局,一季度,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0.3%,比去年同期提高5.1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至42.6%、提高2.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1%,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高10.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降至23.1%,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

“这种此消彼长,成为产业升级跃迁助力安徽工业一季度态势向好的最佳注脚。”汤静文说。

韧性和活力因素在累积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优化产业结构之外,我省在增强产业韧性方面狠练内功。政策与市场的双向赋能,也有力促进了我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要素配置不充分等问题,我省围绕高质量发展,在首创性、差异化改革上积极探索,全面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省工信厅经济运行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安徽“亩均论英雄”改革“四化协同”路径受到国务院减负办肯定并向全国推广。今年一季度,我省通过首创的“亩均英雄贷”金融服务模式,共发放“亩均英雄贷”7196笔1428.9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

促进工业企业提质增效,我省数字化改造走在前列。

近年来,我省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改造,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2024年,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排名由上年的全国第7位提升至第5位;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由上年的第10位提升至第7位;工业云平台应用率由上年的第5位提升至第3位。

一季度,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效果显现,我省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7.2%、比全部投资高3个百分点。外贸上,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32.3%,电子信息业贡献超50%。

在诸多政策的加持下,民营经济活力显著。一季度,民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占规上工业比重55.5%,对全省规上工业的贡献为70.5%,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2.9个、1.4个、5.9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我省工业一季度开局良好,但也面临着外部环境趋紧、市场需求偏弱、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企业效益下滑等不利因素。这就更需要坚持把增强企业活力和韧性的事做好,动态跟进了解企业运营堵点难点,为企业纾困解难的各项帮扶措施都要更加及时、更加紧贴企业的迫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