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场主体活力与民企发展息息相关

据山东省政府消息,衡量一座城市的发展潜力,市场主体活力是重要的标尺。

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是整个社会经济的毛细血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青岛实有民营市场主体189.5万户,同比增长9.8%,较2019年同期增长27.1%,实有民营市场主体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98.2%。实有民营企业68.2万户,同比增长11.2%,较2019年同期增长31.7%,实有民营企业占全市实有企业总量的95.2%。

当前,新冠疫情反复、原材料价格上涨、煤电荒等影响已切切实实传导到了企业身上,但青岛这片创新创业热土“热度”不减,上百万民营市场主体呈现出总量创下历史新高、创新能力稳步提升、资本运作日益活跃的特征,主要经济指标强劲反弹,发展信心和活力不断增强。

每天诞生830个民营市场主体

受疫情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较为明显,但众多青岛企业却敢于加大投资布局,一大批创业者将自己的创业梦想与青岛深度绑定。

从总量来看,截至今年10月,青岛实有民营市场主体189.5万户,同比增长9.8%,较2019年同期增长27.1%,实有民营市场主体占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的98.2%,创下历史新高。从增量来看,前10个月,全市新登记民营市场主体24.9万户,相当于平均每天有830个民营市场主体“破土而出”。

创新创业为何“热度”不减?因为青岛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完整的产业体系、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更大力度的营商环境,这样的基本面没有变。

面对市场寒冬,青岛能蜂电气有限公司非但没有收缩业务,反而在上合示范区新成立了一家子公司。这家国内用户侧储能的领军企业踩上了“双碳”风口,今年快速拓展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工商业智慧储能项目,仅在广东电信运营商市场已累计签下5亿元订单。

“能蜂电气团队最早在成都创业,把总部和生产基地放在青岛,综合考虑了市场开拓、产业配套能力以及营商环境。”能蜂电气总经理张浩特别感慨的是,企业在急需资金扩大产能之际,收到了青岛“人才贷”新办法实施后的首笔贷款——1000万元“人才贷”。

成立只有一年多时间的青岛中科华瑞纳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将高端环保天然橡胶应用于军品、工程轮胎、高档输送带、减震元件等高端橡胶制品。今年在青岛下线的载重150吨无人驾驶智能矿车首台样车,所用高达2.5米的巨型轮胎就出自中科华瑞纳之手。

“中国高端天然橡胶全部是从国外进口,价格昂贵。我们研发的高端环保天然橡胶RN-10,解决了天然橡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问题,应用于高端低气味环保轮胎,通过了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气味测试,已经批量出口欧洲。”中科华瑞纳董事长刘瑞强介绍。

“四新”领域全面开花

构成市场主体基本面的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它们量大、面广、分散,面临着一些共性的瓶颈制约,比如创新之艰、低端之困、人才之渴、品牌之阻。

在转型过程中,众多青岛企业大胆创新,拥抱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保持行业的领先地位。

青岛海威茨仪表有限公司专注于城市智慧能源管理领域,提供智慧水务、智慧供热管理平台、计量仪表、节能控制等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国内禽畜疫苗龙头企业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省内最大规模P3实验室,用于提高生物医药领域的科研创新水平。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自主创新与产学研合作,掌握多项国际先进的激光雷达核心技术,致力于打造集研发、制造、服务为一体的激光雷达产业化平台。

产业升级也是青岛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

台玻(青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果断摒弃传统的建筑玻璃市场,积极压减过剩产能,利用公司现有厂房与闲置土地进行新旧动能转换,依托高技术含量的ITO导电玻璃项目,打开了触摸显示屏、液晶显示面板等高端玻璃市场。探索冷链业数字化转型的青岛新协航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国内首个跨境冷链物流一站式智能服务平台“全球优鲜”,打通从海外工厂到国内客户的全产业链条,实现物流可追踪、货源可追溯、数据变资产。

不少青岛企业正着力走向全球,用最严苛的国际标准,推动企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青岛盘古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服务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西门子歌美飒、维斯塔斯等国内外知名风机厂客户,成为风机润滑细分领域全球“隐形冠军”。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实现全产业链100%自主可控,打造以离子色谱为核心的科学仪器生态,离子色谱产品出口国家增至54个。

数据显示,青岛已有10000余家企业进入“专精特新”培育库,5099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90家企业入围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7家企业入围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家企业入围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初步构建起了“万户初创、千户成长、百户示范”的“专精特新”成长梯队。

年增15家境内外上市公司

今年以来,青岛企业在资本市场愈发活跃,新增15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掀起了一波北交所、科创板的资本热潮。

11月26日,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上市,成为科创板青企“第5股”。再往前的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开市,81家“首发阵容”中,青岛企业占有2个席位,分别是青岛建邦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丰光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这般大规模的“上市潮”在几年前还是一件不敢想象的事。多年来,由于金融环境、企业规模、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中小企业获取金融服务的能力较弱,面临融资难、融资贵、挂牌难、上市难。德勤中国2019年发布的一份对100家青岛高科技高成长企业的调查显示,青岛企业的并购、融资和上市意愿比较保守,有66%的青岛企业表示暂时没有IPO计划。

如今,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前十个月,青岛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324.1亿元,同比增长13.2%;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212.3亿元,同比增长17.7%;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724.4亿元,同比增长27.8%。

企业对资本的保守也成为过去时,直接融资、种子轮、A轮、IPO等成了企业家口中的热词,越来越多科技型中小企业被投资机构视为“香饽饽”。

刚刚进行辅导备案登记的青岛迈金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方包括青松资本、海创汇能、劲邦劲智、里程碑创投、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等知名投资机构;深耕精细化工跨境交易服务的青岛新锐化学有限公司,完成1.26亿元融资;在细胞免疫治疗赛道主攻TIL疗法的青岛华赛伯曼医学细胞生物有限公司,完成Pre-A轮数千万元融资;作为国内领先的食品科技公司,利和味道(青岛)食品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完成合计5100万美元的两轮融资……

为创新型中小企业“量身打造”的北京证券交易所,更引爆了企业上市的热情,加强了创新资本的流动性。

“企业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扩产提效,都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强力支持。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举措,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丰光精密董事长李军说。

暖心政策激活“一池春水”

日益突出的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逆势增长的关键。青岛用一系列政策扶持、纾难解困、引领发展的暖心措施,激活了“一池春水”。

“税款缓缴政策来得太及时了,极大缓解了公司资金紧张问题,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青岛重筋集团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徐洪波说。受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影响,这家主要从事水泥制品制造、砼结构构件制造及销售的中小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运转出现困难。雪中送炭的是,青岛重筋集团在10月份申报期享受了缓缴税款13万元的政策,预计四季度累计缓缴税款53万元。

当然,青岛并不仅仅着眼于缓解中小企业短期的“急”,更发力破解困扰中小企业长期的“困”。

在融资方面,青岛正在积极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子基金落户,已推荐北京金慧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三峡建信(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青岛青松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3家优质基金管理公司开展申报工作。同时,青岛还构建多平台协同赋能的“1+N”综合融资平台生态体系,壮大新锐企业家金融俱乐部。

在市场开拓方面,青岛也频频出招、创新打法。刚刚开幕的“2021青岛中小企业国际采购暨合作洽谈会·云上展洽会”,330家青岛企业用“屏对屏”方式与131家海外采购商进行有效对接,收获了来自海外的“云订单”。

在政策享受方面,青岛上线了政策通平台,三年来不断迭代升级,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近期,青岛还把近300名政策服务专员的服务电话对外公布,让企业可以随时咨询所在辖区的专员。

在成就企业的创意方面,青岛在全国率先推出民营经济创意会,累计举办了9场创意会,顶格协调推进企业的创意方案,可谓“办一场火一场”……

今年10月21日,青岛入选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首批创建城市,14项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典型做法被国家发改委向全国推广,其中就包括建立青岛政策通平台、设立“青岛企业家日”、设立中小微企业转贷引导基金等。

城市厚植企业成长的沃土,助力企业做专、做精、做大、做强;千千万万企业争相奔赴创新之路,也将为这座城市的跨越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