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山西省政府网站消息,平遥经济技术开发区立足 “古城文旅 + 特色产业” 双重禀赋,以 “一区三园” 空间战略为核心抓手,通过强要素集聚、促产业转型、优服务生态三维发力,推动产业发展从 “规模扩张” 向 “质效双升” 跨越。2025年,开发区始终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做实做强园区平台,紧扣 “项目建设年” 部署,集中推进总投资 43.5 亿元的 10个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壮大主导产业,培育优势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不断提升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战略性地位。
一、空间重构:“三园联动” 筑就产业集聚高地
开发区打破传统产业 “散、小、弱” 布局瓶颈,构建 “一园一特色、一园一支柱、三园相联动” 的发展格局,让每个园区既成 “增长极”,又能 “抱团发展”。
在绿色食品加工园,以平遥牛肉国家级非遗技艺为纽带,形成 “龙头引领、中小协同” 的产业集群。目前,园区已集聚冠云、龙海、喜味斋等 23 家食品加工企业,其中冠云牛肉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年产能达 1.2 万吨,产品覆盖全国 30 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至美国、澳大利亚等 8 个国家。喜味斋 3000 吨牛肉深加工生产线投产后,进一步延伸 “养殖 — 屠宰 — 加工 — 包装 — 销售” 全产业链,同步开发牛肉酱、牛肉酥等 20 余种休闲食品,带动周边 12 个行政村发展肉牛养殖。此外,园区创新 “工业 + 非遗 + 文旅” 融合模式,建成平遥牛肉文化体验馆,设置非遗技艺展示、产品品鉴、DIY 制作等功能区,年接待游客 40 余万人次,实现文旅收入上亿,推动传统食品产业向 “文化 + 消费” 双驱动转型。
新兴产业园聚焦高端材料与智能制造,打造县域产业升级 “新标杆”。园区内亮宇炭素2024 年开工的高端石墨材料项目,总投资 16.5 亿元,采用国内领先的等静压成型工艺,建成后可年产 5 万吨高端石墨制品,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核能发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预计年新增产值 20 亿元、税收 2.88 亿元。同时,区内同妙机车、嵘兴机械制造等 6 家装备制造企业实现产业升级,同妙机车与太原理工大学共建 “智能铸造创新实验室”,研发的高铁零部件精密铸造技术获多项国家专利。
煤化工园区以 “循环化、绿色化” 为转型方向,推动传统产业 “破茧重生”。完成 6.25 米捣固型焦化升级项目,总投资 12.3 亿元,采用干法熄焦、脱硫脱硝等先进环保技术,年减排烟尘 2500 吨、二氧化硫 1800 吨、氮氧化物 1200 吨,达到国家超低排放标准;同步配套建设焦炉煤气制 LNG 项目,年可回收利用焦炉煤气 3.6 亿立方米,生产 LNG 25 万吨,实现 “变废为宝”。目前,园区已形成 “焦化 — 煤气回收 — 精细化工 — 固废利用” 完整循环链,煤矸石、粉煤灰等固废综合利用,获评 “山西省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二、动能转换:“双轮驱动” 加速产业升级突破
开发区坚持 “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双轮驱动,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现有新兴产业企业7家,行业涉及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方面,2024年完成总产值18亿元,其中新材料产业9.8亿元,占比54.4%。
在传统产业提质方面,重点推进 “智能化、绿色化” 改造。煤化集团焦化项目引入智能运维系统,通过 5G + 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焦炉温度、压力等 200 余项参数实时监控,故障预警响应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15 分钟。鼓励引导食品加工、铸造等传统优势企业不断加大投入,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截至目前,开发区技术改造升级项目投资额达到3.4亿元,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橡胶等传统行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9个。
新兴产业培育上,聚焦绿色低碳与数字经济。2024 年开发区落地 3MW 屋顶光伏项目,覆盖园区 12 万平方米厂房屋顶,年发电量达 380 万千瓦时,满足 8 家企业 15% 的用电需求,年减少碳排放 3200 吨;丰实再生资源回收公司日处理 600 吨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入运营,年处理生活垃圾 21.9 万吨,发电 7800 万千瓦时,可满足 2.3 万户居民全年用电,实现 “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处理。
三、服务优化:“全周期保障” 厚植发展沃土
开发区以 “企业需求” 为导向,创新推出 “加减乘除” 服务法,为企业发展提供全周期保障。
“加法”赋能,助力园区发展。紧扣“服务园区企业、助推经济发展”理念,高效实施《山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结合开发区实际出台举措,狠抓落实。先后编制完成《开发区“十四五”发展规划》《产业招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市政专项规划》。调区后根据园区新的规划现状、最新政策技术标准,及时开展控规修编工作,并完善园区市政专项规划,为开发区产业布局、项目落地做好顶层设计。在资金支持上,联合县金融办组织 “银企对接会” 6 场,帮助 15 家企业获得贷款 2.3 亿元,其中为小微企业提供 “信用贷” 8600 万元。
“减法” 降负,减轻企业成本。全面推行 “新办企业刻章免费” “电子印章免费申领”等政策,每家企业省去160元的刻章费用,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减压”。推行 “一网通办” 政务服务,企业开办时间从 3 个工作日压缩至 1 个工作日,项目审批时间缩短 50%。
“乘法”提效,优化服务模式。建立 “全代办” 服务机制,为每个重点项目配备 1 名 “项目管家”,全程协助办理立项、规划、环评等手续,2024 年完成代办事项 60 余件,设立公共法律服务站,专职律师为企业提供合同审查、纠纷调解等服务 20 余人次。
“除法”破题,强化要素保障。土地资源是项目落地的第一关键因素。针对土地指标紧缺等客观制约,经开区积极协调联动县各职能部门及乡镇,用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出让试点等政策红利,破解土地指标难题,并从资金申请、土地出让、规划设计、招投标等多方面做好项目全流程服务保障,保证了区内重点建设项目和“一泓清水入黄河”项目提速增效。截至目前,新批建设用地57.22亩,解决批而未供土地60.3亩,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解决文创园污水处理厂建设用地23.7亩。
站在新起点,平遥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持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软实力”,以产业集聚为“硬支撑”,以文旅融合为“新引擎”,探索出一条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共生共荣的特色路径。为平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 “园区力量”,奋力打造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