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经开区“四轮驱动”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据山西省商务厅消息,近年来,晋城经开区紧扣山西省“三无”“三可”营商环境建设要求,以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为抓手,叠加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四轮驱动”赋能高质量发展,着力破解企业投资堵点、提升服务效能、激发市场活力,经开区连续两年获评“山西省营商环境示范园区”。

一、深化“承诺制”改革,跑出项目建设“加速度”

晋城经开区建立“政府定标准、企业作承诺、过程强监管”机制。运用“拿地即可开工”“签约即可入驻”承诺审批模式,对入区投资项目全部实行承诺制方式办理。去年,经开区共对55个新备案项目100%实行承诺制审批,对7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按照“一本制”要求进行了承诺制审批,进一步缩减了审批时间,加快项目早日落地投产。同时,积极开展“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实施方案》,推出《“一件事一次办”提档升级事项清单》,从企业开办、立项环评到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环节,把单个审批事项整理合并,将多个关联事项变更整合成“一件事”,制定10项具体措施,推出29项“高效办成一件事”套餐,平均减少办事材料40%,减少办理环节70.5%,压缩办理时限50.9%。

二、打造“标准地”矩阵,筑稳产业发展“硬支撑”

晋城经开区以“标准地”改革推动土地要素精准供给,新增工业用地集中在金匠工业园区,自然地形高低起伏、沟壑纵横,城市路网高差较大,在“标准地”改革工作过程中,标准地通平条件的“土地平整”建设是晋城经开区推进“标准地”改革工作中颇具地域特色的重要工作。截至2024年,晋城经开区标准地土地平整累计完成2118亩,已使用1431.3亩。晋城经开区新增工业用地全部以“标准地”形式出让,正在积极探索推进“标准地”向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扩展。

三、推行“全代办”服务,构建政企联动“新生态”

经开区深化“1+1+N+X”全代办服务机制,全面推广“三前一代”服务。实行由管委会班子成员为领办人,区内各单位相关工作人员为代办员的“全代办”队伍,形成“1+1+N+X”的全代办服务机制(1名班子成员+1名项目经理+N名各部门代办员+X服务协同联动机制),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进一步完善“提前介入、靠前服务、超前预审、全程代办”的项目前期策划服务机制,去年,共对55个项目开展了前期策划,为每个项目按照“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指南,出具了“项目审批清单”,全区共代办739个事项。

四、强化创新驱动,激活转型升级“强引擎”

一是深化平台赋能,激发创新“活力”。以“先进半导体光电器件与系统集成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为重点,与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中南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26项开放课题合作,成功召开2024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全力打造创新生态。积极启动光机电产品综合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企业可共享研究院创新资源,享受各项创新服务,未来将成为面向光机电企业的服务共享平台。二是聚焦项目孵化,厚植创新“高地”。聚焦高能级平台打造、高科技项目孵化、高层次人才招引、高效率机制保障的“四高”建设,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全区高新技术企业30家,累计获得专利935项。半导体激光器芯片、柔性纳米复合材料等一批国内乃至全球领先的“六新”项目加速孵化转化,多个项目投入量产。青禾晶元半导体复合衬底项目荣获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西赛区一等奖,跻身全国赛优秀企业。成功举办第14届中日韩三国新材料国际学术研讨会,到会中外院士级专家9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200多位,光机电产业集聚城市的美誉度和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晋城经开区通过系统集成改革,实现了营商环境从“单项突破”向“系统重构”的转变,下一步,经开区将坚持“企业需求导向、制度创新引领、生态体系赋能”三位一体,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政务服务“软环境”铸就高质量发展“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