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向“新”发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崛起

据山西省政府网站消息,工业是实体经济主体。2021年,我省出台“十四五”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提出实施培育壮大新动能专项行动计划,加快构建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为构建支撑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五年来,一场由科技创新引领的“弯道超车、换道领跑”产业升级加速推进。半导体、大数据融合创新、光电、碳基新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有到优,从优到强,如群星点亮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的产业版图。

从顶层设计到项目落地
政策赋能的制度力量

党的二十大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部署,强调“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山西既是重要的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又是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加快破解制约转型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十四五”期间,按照“六新”要求,我省聚焦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谋划和推动了一批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产业发展举措,通过实施8大工程、25项任务,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省工业发展大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确保实现重要阶段性战略目标。

创新驱动引领是核心。我省深入实施“111”创新工程,大力整合相关战略科技力量,以补短板、建优势、强能力为方向,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大幅提升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水平,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山西实践”,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山西能力”。

企业主体培育是路径。我省加速龙头企业创新引领和中小企业成长壮大,支持民营企业示范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支持民营经济的“30条”和“23条”等政策措施,大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全面激活民营企业活力;通过重点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形成大中小接续创新、强中弱梯次推进的创新主体培育体系。

产业集群壮大是方向。我省努力打造错位发展的集群体系,强化产业载体支撑作用,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加快构建了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以解决“十三五”时期存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能级低、产业支撑能力不强的问题。

产业数字化是抓手。我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广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促进供应链数字化管理,全面提升了产业数字化水平。全省在用、在建算力中心设计机架规模达到113.3万标准机架,综合算力指数排名全国第8。建设了16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11个接入国家顶级节点。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创新突破的跨越力量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在我省步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窗口期、关键期,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转型发展之必需。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2024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8.7%,占制造业比重从2021年的32%逐年上升至2024年的44%。2025年上半年全省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6%,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达17.8%,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日渐提高。

“科技创新是转型的核心引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初始力量来自实验室“方寸之间”——“十四五”时期,全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跃上新高度,国家重点实验室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汇聚顶尖人才攻克前沿科技难题,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协同创新格局。

2024年,我省加速推进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建设,多元化集聚高端创新人才208人,全面建成共性分析测试中心等14个专业化创新平台,“4+1”国家任务取得重大进展。积极推进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先进不锈钢材料、低阶煤绿色高效利用等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重组或申建全国重点实验室;低碳建筑、土壤健康、先进半导体等3家省实验室正式获批建设,省实验室总数达到8家。

与技术突破同步,企业创新能力获得新提升。全省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达到39户、553户。2021年—2023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达到11.8%。全省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2592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89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9户、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4户。

科技支撑、企业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新而行动力澎湃。锦波生物人源III型胶原蛋白,全球首次实现100%人源III型胶原蛋白大规模产业化,填补国际空白。高速飞车全尺寸试验线一期项目通过验收,实现国内首次低真空超导悬浮航行。手撕钢、车轮钢等特种钢材料,T800、T1000等高端碳纤维,8英寸碳化硅衬底、深紫外LED芯片等半导体产品,在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等领域广泛应用,彰显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力量。

与千亿产业共成长
产业布局的集群力量

产业集群发展核心在于空间集聚效应、产业网络协同以及创新驱动发展。近年来,我省通过重点打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省级产业链和特色专业镇,形成了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和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平台,为全省产业发展塑造了新优势。

太钢集团是全省特钢产业链“链主”企业,将手撕钢厚度精进到0.015毫米;太重集团是高端装备制造和风电装备产业链“双链主”企业,建成全球轨道交通行业首座“灯塔工厂”;阳泉阀门厂长期深耕泵阀领域,填补58项国内技术空白、通过10项国际先进水平认证。

产业集群崛起还依托于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和优良的地理环境条件,诸多积极因素吸引上下游同类型企业汇聚于斯,环环相扣、彼此赋能的产业集群初现轮廓。

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焦化和非常规天然气生产基地,吕梁前瞻性布局氢能全产业链,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千亿级氢都”,其氢能产业发展综合指数连续两年位居我省首位,以“气—站—运—车—用”为核心的氢能产业生态体系已初步构筑成型。

同样是充分挖掘产业资源禀赋,曾是“煤铁之乡”,今是“光机电之城”,晋城从“单一产业”到“多元协同”,已形成以视觉系统、新材料、人工智能为主导的“1+130”产业集群(富士康为“链主”,130余家配套企业协同发展),2024年产值突破700亿元,近4年年均增速达42%。

既是“中国煤都”,又是“算力之城”,大同已形成以五大项目为核心的算力产业集群。自2018年至今年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282亿元,投运服务器73.6万台,算力规模近2.5万P,能效水平全国领先,城市算力分指数居全国第三。

同样亮眼的还有长治光伏产业。以潞安太阳能、日盛达光伏玻璃等龙头企业为核心,长治市光伏产业集群集中在长治高新区和经开区,已形成了从硅矿到光伏组件的全产业链布局,光伏产业产值占全省一半以上,2025年预计产能占比达全省70%。

这些战略性产业集群的崛起,正是我省不断推进重点产业链和专业镇建设,两者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成果。

“十四五”时期,我省以产业链、专业镇为平台不断优化生产力布局。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培育特钢材料等16条省级重点产业链,形成了41户“链主”企业牵引,102户链核企业、289户专精特新企业的“雁形”协同发展格局。围绕“传统、特色、专业、优势”等特点,积极培育特色专业镇,构建专业镇省市县三级梯度培育体系,形成“30+122”省市专业镇发展格局,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人数近180万人。

“到2025年年底,省级产业链力争整体营收突破8000亿元,‘链主’企业达到45家以上,链核企业突破120家,产业链企业突破800家。”随着能级跃升2025年行动计划推进和“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这一目标已触手可及。

集群聚势起新潮,产业蓄力写新篇。我省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通过构建体现山西特点、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从“一煤独大”向“多业支撑”转变,加速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真正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