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人才来山东烟台最高可获亿元资助

据山东省发改委消息,近日,山东省科技人才进园区(烟台站)暨2023第三届驻烟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产学研合作对接会在莱山区举行。会上,烟台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吕永杰现场推介了烟台市人才政策。烟台对院士等顶尖人才,实行“一事一议”政策,以5年为资助周期,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或1.5亿元直接股权投资支持。

据悉,为了让广大人才在烟台能够舒心生活、安心工作、专心发展,烟台市围绕打造“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人才生态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兴烟”系列计划,出台了一系列富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构建起“顶尖人才亿元支持、领军人才百万资助、青年人才万元补贴”的政策体系,在省内率先实现企事业单位从博士到大专普惠性生活补贴和购房补贴全覆盖,省级以上领军人才普惠性配套扶持政策全覆盖,中央、省属驻烟单位人才同城化待遇全覆盖。

对院士等顶尖人才

实行“一事一议”

实施顶尖人才领航计划。对院士等顶尖人才,实行“一事一议”政策,以5年为资助周期,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或1.5亿元直接股权投资支持。对全职引进的顶尖人才,每年按照年度劳动报酬总额的60%发放安居补贴,累计最高600万元。对柔性引进的顶尖人才,每年按照年度劳动报酬总额的60%发放安居补贴,累计最高200万元。对创办企业的顶尖人才,可提供最高1000万元安居补贴、5000万元项目资助和800万元产业化奖补资金。

实施领军人才筑峰计划。对省级以上领军人才,在中央、省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以5年为资助周期,可再提供最高600万元的配套扶持。在生活补贴方面,对A类、B类、C类、D类人才,每年分别发放12万元、8万元、6万元、4万元生活补贴,发放5年。在购房补贴方面,在烟新购商品住房的,按照购房金额的50%发放购房补贴,A类最高180万元,B类最高100万元,C类最高50万元,D类最高30万元。在项目补贴方面,按照项目总投资额的30%给予配套,A类最高360万元,B类最高260万元,C类最高120万元,D类最高50万元。

每年遴选100个左右

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

实施创业人才托举计划。建立常态化以赛引才机制,通过举办“中国·烟台海内外精英创业大赛”、开展“烟台市最具成长潜力人才创业企业”评选等形式,每年面向海内外遴选100个左右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每个项目可提供最高100万元启动资金、100万元创业择优资助、100万元股权投资和1000万元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贷款支持;创业项目入驻高层次人才创业园的,可享受房租“三免两减半”优惠;入选烟台市级重要人才工程的,可再提供最高300万元创业资助;留学人员创办企业获得国家和省项目资助,可再提供1:1配套资金支持。

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高层次创新人才,入选烟台市级重要人才工程的,可提供最高600万元综合资助;柔性引进的项目技术负责人,符合条件的可提供最高15万元专项补贴;设立1000名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池,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保留5年事业编制,畅通去留渠道。对新建的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可分别提供最高500万元、100万元资金补助。

市县两级筹建人才公寓

博士入住2年免费

实施青年人才集聚计划。企事业单位新引进的博士、硕士、重点高校本科生、普通高校本科生、专科生等五方面人员,每人每年分别发放3.6万元、2.4万元、1.2万元、6000元、3600元生活补贴,补贴3年;分别发放20万元、10万元、5万元、2万元、1万元一次性购房补贴;制造业企业博士,购房补贴可提高到26万元。博士后在站期间每年发放15万元生活补贴,最长发放3年,出站后留烟工作的,再给予15万元一次性奖励,并可继续享受博士生活补贴和购房补贴政策,累计最高可享受96.8万元补贴。企事业单位新引进的海外TOP200高校博士、硕士,可分别发放15万元、6万元一次性留学补贴。

实施一流生态营造计划。在人才落户方面,中专以上学历人员即可先落户后就业。在子女教育方面,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子女,可在烟台市范围内自主择校。在配偶安置方面,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配偶,可按照对口原则随迁安置工作。在住房保障方面,市县两级筹建1.5万套人才公寓,博士入住2年免费,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租金2年减半收取;硕、博士可申请最高80万元住房公积金贷款。在医疗保健方面,高层次人才每年可享受一次免费体检,就医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在文化休闲方面,高层次人才可免费游览政府投资管理的景区和公园。

烟台依山而立、因海而兴,自古就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爱才、惜才、容才一直是烟台的优良传统和不懈追求。截至目前,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90万人,高层次人才突破10万人,高技能人才突破30万人,常年在烟工作的外籍人才达到3000多人,先后入选“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中国‘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烟台市将会以最大的诚意、最实的行动,竭诚为广大人才服务,推动实现人才成长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