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划分超3000个海绵管控单元

据广东省政府网站消息,近日,广州市水务局印发《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广州城市建成区45%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初步构建健康的雨水管理体系。

《规划》提出了“统筹流域—城市设施—源头建设”的建设总体思路。广州海绵城市建设将新老城区分类施策。其中,新区以目标为导向,全面落实规划指标;老区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其他工程建设同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规划》按地形地貌及骨干水系特征,将全市划分为九大流域。在此基础上,遵循高低水分开、内外水分开、主客水分开、就近排水的原则,以现状地形图和雨水径流路径为依据,划定为105个排涝片。

在105个排涝片的基础上,《规划》依据地形地势、管网情况、雨水出路等,进一步划分为2575个排水分区。排水分区是海绵城市建设工程体系构建、建设成效评估等的基本单元。

以控规管控单元为基础,《规划》结合105个排涝片边界,将全市划分为3003个海绵管控单元。海绵管控单元是海绵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单元。

《规划》提出,广州市海绵绿色基础设施总体为“八片六廊多节点”的布局结构,将根据建成区面积占比,把105个排涝片划分为90个建成区排涝片和15个非建成区排涝片分类研究,构建全市系统的排水体系。

广州还建立城市微排水系统,注重源头减排,将全市70%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45%年径流污染削减率分解至3003个海绵管控单元。

《规划》补齐区域排水设施短板,构建城市小排水系统。在《广州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2022—2035年)》的基础上,《规划》开展蓄排平衡分析,通过对公共集中调蓄设施进行管控,实现区域有效应对百年一遇降雨;通过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挖潜与利用小微水体、设置取水点,达到雨水资源利用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