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屋顶变“闲”为“宝”,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据安徽省发改委消息,为落实《安徽省光伏建筑一体化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实施方案》要求,市政府召开分布式光伏建设专题推进会,全力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助力我市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建设和能源领域双碳目标实现。

一是明确政策要求。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多方共赢的建筑光伏开发建设运营模式,完善技术标准和扶持政策,推动建筑与光伏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图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使用。结合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和大规模设备更新,推进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居住建筑等改造、加装建筑光伏设施,拓展光伏屋顶、光伏幕墙、光伏遮阳、光伏围栏、光伏车棚等应用场景。

二是政府带头示范。引入市场机制,由企业投资建设实施市政务中心综合能源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建设屋顶光伏、光伏车棚、垂直轴景观风机及综合智慧能源系统等设施,为市政务中心补充供电。工程建设总容量1500千瓦,年发电量1620万度,每年可节约标煤497.4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323.3吨、二氧化硫10.1吨、氮氧化物3.41吨,相当于每年种树13000棵。

三是拓展应用场景。企业、院校主动参与,创新“光伏+”应用场景。“光伏+煤矿企业”,聚焦全市煤矿电厂企业屋顶光伏建设,推动淮河能源、中煤新集、中安联合、田集电厂、凤台电厂等企业铺设分布式光伏面积125.7万平方米,合计容量12.2万千瓦,为城市注入绿色新动能。“光伏+工业园区”,制定工业园区全覆盖行动实施方案,利用82万平方米工业厂房屋顶建设6.1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其中田家庵安成工业园屋顶分布式光伏等14个总容量4.29万千瓦项目成功并网。“光伏+校园”,建成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屋顶车棚分布式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2230千瓦,覆盖校区教学楼、宿舍楼、实训楼等13个屋顶、2个停车棚,利用面积2.9万平方米,年发电量260万度,实现绿电价值182万元。“光伏+交通”,利用S16高速公路淮南段边坡建设106千瓦光伏发电系统和645千瓦储能站,提供道路照明、服务区充电等服务,年节约用电11.5万度。

四是打造“零碳”产业园。加快淮南高新区零碳产业园建设,坚持“源网荷储”一体化、“投建管运”一体化,统筹推进发电端、制造端、消纳端建设,提高产业“含绿量”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厂房屋顶分布式光伏覆盖率达72%。目前已利用标准化厂房15.7万平方米建成总容量1.1万千瓦项目,争取绿色低碳片区试点专项资金1500万元。

截至目前,全市分布式光伏总装机规模达148万千瓦,占全市新能源总装机的45%,年发电量16亿度,每年节约64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约159万吨,相当于种树约860万棵。下一步,淮南市将通过精准指导、产业培育与场景创新三方并行,推动建筑从“耗能体”转向“产能体”,奋力写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