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安徽省政府网站消息,搭载大模型的智能网联汽车、“长出翅膀”的飞行汽车、全息投影3D智能驾驶座舱……前不久举行的2024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安徽主题日活动伴随着悠扬的黄梅戏曲调,让中外参观者对亮相的“安徽造”汽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20世纪60年代安徽第一辆汽车在江淮汽车制造厂下线,到2023年汽车产量居全国第二、出口居全国第一,再到2024年一季度产量同比增长35%、出口同比增长28%,被安徽列为“首位产业”的汽车产业,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不断“换挡提速”。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面对全球汽车产业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的安徽,正为“首位产业”不断寻找新的定位……
全链条产业生态的“构建者”
汽车,是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的交通工具。而在这件再平常不过的工业品背后,却有一座工业化“大山”支撑。
无数的零配件公司以及设计公司、钢铁工业、有色金属产业、电解铝业、稀土工业、电子行业、化工行业、芯片行业、玻璃工业等横向或纵向的产业链,再加上理工科院校、科研院所等。大到一国、小到一域,只有拥有健全有机的体系,才能生产出完整的一辆车。而安徽,就在构建全链条的汽车产业生态。
这种构建,始于抢滩产业变革。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大趋势,让在纯燃油车时代不温不火的安徽汽车抓住了机遇。安徽出台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指导意见,成立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组建实体化运作的省汽车办,颁布全国首部省级层面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立法……2023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增长60.5%;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20.7万辆,同比增长45%。全国每生产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
用手机拍照、用小本子记、认真研究各款车型……2024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安徽车企奇瑞展台前挤满了肤色各异的面孔。奇瑞集团携旗下奇瑞、星途、捷途、iCAR四大品牌共25款车型参展,新能源车型占比超80%。今年一季度,奇瑞集团累计销售汽车52.96万辆,同比增长60.3%。
这种构建,得于融入发展大局。
自合肥往南约260公里,来到皖南山城宣城宁国市,安徽望锦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总成装配车间内,新增的汽车连接杆生产线正高速运转。为应对快速增长的订单,该公司2023年新增21条生产线,涉及汽车连接杆、摆臂等不同部件。
3月下旬,2024长三角汽车产业链供需对接会在宁国召开,进一步带动了这里的汽配产业。据宁国市经信局副局长赖仙明介绍,依托中鼎、保隆等一批龙头企业引领,通过规划引导、扶持培育、龙头带动、产业招商等方式,宁国已集聚汽车零部件各类细分领域企业450余家。“我们要把自身发展放在国家对长三角发展的总体部署中思考谋划。借长三角的‘东风’,搭一体化‘快车’,是发展的最大机遇、最大势能、最大红利。”
这种构建,成于坚持系统思维。
初夏,步入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运输车队一派忙碌。园区里的江淮汽车中重卡阜阳生产基地已实现载货车、牵引车、工程车产品全覆盖,成为江淮汽车发展最快、效益最好的异地工厂。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吕戈说:“近年来,我们加强与合肥的产业协同配套,融入全省汽车产业集群。园区已集聚汽车产业上下游企业24家。”
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是“首位产业”带动皖北全面振兴的缩影。据统计,今年前两个月,皖北地区汽车产业链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平均增速达27.4%,其中亳州、宿州、淮南增速超50%。
不搞一哄而上,避免同质化竞争。安徽确立“首位产业”后,聚力推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一体化发展,明确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深化地区间分工协作和错位发展的理念,形成“合肥-芜湖”双核联动、其他各市多点支撑的一体化发展格局。除奇瑞、蔚来、大众安徽、比亚迪、江淮、长安、汉马科技等7家整车企业外,省内初步形成多个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涵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销售维保、回收利用等汽车全产业链。
从皖北平原到长江沿岸,安庆车灯产业、宣城的上游原材料冶炼加工、池州的镁基新材料产业、亳州的零部件产业、马鞍山的动力电池材料产业、铜陵的铜基新材料产业、淮南的新能源汽车后市场、六安的新型储能产业、滁州的“新三样”、淮北的陶铝新材料产业、蚌埠的玻璃产业、阜阳的装备制造业、宿州的云计算产业、黄山的汽车电子产业,各扬所长,向新而行,纷纷“入链”。2023年,安徽汽车全产业链营收迈上万亿元新台阶。其中,零部件企业实现营收5180.5亿元,占比44.7%,高于整车和后市场。
据安徽省汽车办副主任刘文峰介绍,在安徽发展“首位产业”政策引导下,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专家智库、人才配套等各类生态资源主动链接、主动融入,全省正形成各级政府强力推动、经营主体信心饱满、各界力量借势共赢的局面。
新技术融合赋能的“实验者”
与车企共同梳理车辆运行的不同场景,寻找电机控制器工作中可能存在不安全的地方,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软硬件开发优化……这是33岁的合肥阳光电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功能安全主管杨晗的日常。他和团队主要负责新能源汽车电机控制器、车载电源等零部件设备的功能安全规划、设计、审核。
当前,汽车产业正处于多产业融合、多技术路线变革叠加的发展阶段。安徽顺应技术变革,坚持以科技创新融合赋能汽车制造,努力推动科技这一关键变量成为最大增量。
融合赋能带出了新职业。
杨晗介绍,汽车功能安全是一个涉及系统设计、开发、验证、制造、支持的综合概念,主要目的是确保系统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安全地执行预期功能。电动汽车的电气零部件多,为确保电池、电机、电控安全工作,保障车辆正常行驶和驾乘人员安全,就有了与功能安全相关的职业。亮相2024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的安徽展车车身上,就有他和团队研发的具备功能安全的电机控制器。
以“电池、电机、电控”“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正在重塑传统汽车产业链结构。安徽发展“首位产业”,始终把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放在前,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建全省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实施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重大科技专项,强化研发、制造整体协同,在“三电”“三智”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突破。
融合赋能带出了新业态。
深化跨界合作,安徽正在花心思琢磨培育后市场“生态圈”。要想推广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在实际过程中,安装充电桩有困难,有的场地限制安装,有的场地禁止安装,安徽就专门印发文件,为广大消费者梳理了六大场景充换电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流程,进一步简化优化充换电基础设施项目备案和建设审批程序等流程,让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更简、更快、更优。
不久前,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等五家单位联合发文,将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在电化学储能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构建新能源汽车和供电网络双向互动体系,到2030年力争为电力系统提供10万千瓦级双向灵活调节能力。在安徽,一个车网深度融合、互动互促的新业态正在培育。
合肥市始信路上的国家电网滨湖智慧能源服务站内,新能源汽车车主们可以通过三台V2G充电桩,让自己的爱车变身“充电宝”,给电网“放”电,完成新能源汽车和电网间能量互动。国网安徽电力有限公司市场营销部副主任郑抗震说,新能源汽车可以作为分布式储能存储可再生能源电能,实现电能时间和空间的转移,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消纳替代。车主们则可以通过在电网负荷较低的“谷段”充电,在用电高峰时段反向将电量“卖”给电网,进一步降低用车成本。
融合赋能带出了新赛道。
“五一”期间,凡到过合肥市骆岗中央公园的游客,都会被正在空中开展飞行测试的电动无人飞行器吸引。骆岗中央公园作为全空间无人体系应用示范项目,吸引了零重力、迅蚁科技等越来越多的低空经济领域企业落户合肥。这是合肥探索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峰行动,让“首位产业”引领产业之间相互实现平移的缩影。
“我们正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规划培育全空天无人体系建设,包括人形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和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未来的汽车或许在公路上是一辆汽车,但在空中、水里将是其他形态。”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程羽说,“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合肥将依托‘首位产业’这个根,培育更多未来产业新赛道、新业态,塑造更大的未来竞争新优势。”
融合赋能带出了新机遇。
在安徽,动态存储芯片产业、新型显示产业、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产业组成的“芯屏汽合”,城市应急安全产业、智能终端产业、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智能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组成的“急终生智”,正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模式互相嵌入,“安徽车”与“安徽屏”“安徽芯”“安徽脑”融合赋能,为汽车产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多种创新要素跨界协同、利他共生,为安徽在新一轮生产力布局中制造了更多机会。面对多个汽车工业大省大市的翘首以盼,大众集团将其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的研发中心落户合肥。大众集团表示,该中心“把中国本地供应商先进技术集成到汽车开发过程中,有望将新产品和技术的开发时间缩短约30%,以更快迎合中国消费者需求”。融合赋能,让安徽对域外资本产生了强大磁场效应。
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探路者”
中国差不多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
来自安徽省政府有关部门的统计,2023年全省汽车出口114.7万辆,增长80.1%,占全国比重23.4%。这个势头在今年一季度依然延续,安徽汽车出口32.6万辆,同比增长28%。
安徽“首位产业”的开放合作故事不仅仅只有数据。
在德国埃姆斯比伦的一处大型露天停车场内,来自中国安徽车企蔚来的新能源汽车换电站十分醒目。短短几分钟,一辆新能源汽车内的电池就可以通过这一智能换电站完成更换。
据蔚来欧洲副总裁张晖介绍,他们已在德国埃姆斯比伦、乌尔姆等地建设了14个换电站。作为新能源汽车一个新的补能方式,智能化换电为德国和全球新能源汽车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安徽“首位产业”的开放合作故事不仅仅是单向走出去。
合肥蜀山区华润万象城一家新能源车企展厅内,造型时尚、驾驶智能化的电动汽车吸引着顾客的目光,他们从忙着介绍车型配置的销售人员口中得知,这里不少车型的轮胎产自十几公里外的一家德资企业——大陆马牌轮胎合肥工厂。
自德国大陆集团在华投资的首家全外资轮胎生产基地开建以来15年间,大陆集团多次在合肥追加投资,并持续扩大新能源汽车轮胎研发创新。大陆马牌轮胎合肥工厂副总经理周渊说,2022年公司供给新能源汽车的轮胎为180万条,2023年升至290万条。
安徽“首位产业”的开放合作故事不仅仅在企业身上发生。
不少人注意到,2023年的安徽省经贸友好代表团出访法国、德国、英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一系列活动中,江汽集团、奇瑞集团、蔚来汽车等安徽车企代表从来都没有缺席过。安徽大力支持并推动本土车企深化全球战略布局,加速品牌国际化进程。同时,反向吸引比亚迪、福耀玻璃、佛瑞亚集团等国内外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带来资金、技术、人才的聚集,推动产业链完善升级。
“我们坚持以开放姿态拥抱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新时代,走出去、引进来,深度融入全国和全球汽车产业链。”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安徽汽车产业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进一步提速,产业链进一步夯实,集群化效应进一步彰显,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紧临大众安徽MEB工厂,供应商园区正不断建设完善中,目前已有18家大众安徽合作企业入驻。在大众安徽的生产供应商中,有的是安徽本土企业,更多的是随大众来到安徽并在此投资的企业,目前已有48家供应商跟随大众安徽落户合肥及周边区域。“我们不但与合肥供应商建立了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还投资了位于合肥的电池制造商国轩高科,并将安徽本地的供应商整合到大众集团全球供应网络中。”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CEO葛皖镝说。
多位安徽车企负责人表示,深度参与全球化是中国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安徽从汽车大省到汽车强省的必经之路。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首位产业”正成为安徽高水平开放合作的“先行者”“探路者”。随着越来越多的世界车企与零部件企业在安徽找到了他们的中国合伙人,安徽“首位产业”的开放合作之路也越走越宽,产业嵌入越来越深,协同水平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