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hanonxay Suvannaphakdy和Pham Thi Phuong Thao讨论了在跨国公司业务转移到该地区的情况下,东盟在促进数字供应链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
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贸易争端引发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以及俄乌战争进一步增加了全球供应链中断的风险,迫使企业加强供应链和运营的抵御能力。全球供应链是为最终消费提供货物的流水线。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计,大流行病的经济影响为30000亿美元,占2020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5.2%;中美贸易争端的经济影响为2000亿美元,占全球GDP的0.2%。全球供应链搬迁以加强供应链弹性的可能性给东盟带来了吸引更多外国直接投资(FDI)和推进该地区经济融入全球供应链的机会。
世界银行2020年9月的跨国公司调查显示,80%以上的跨国公司(在至少两个国家开展直接商业活动并拥有资产的公司)面临平均37%的净收入下降。疫情期间,四分之三的跨国公司供应链可靠性下降,限制了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中间投入。为了应对不确定性,它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供应商多元化(占跨国公司的37%)、建立新的生产基地(18%)以及通过近岸或回流(14%)将生产转移到离消费者更近的地方。俄乌战争导致的能源价格上涨增加了运输成本,促使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迁往离消费者更近的地方。
跨国公司搬迁或建立新工厂的决定受到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GSC弹性的一个关键权衡涉及风险的多样化与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之间的权衡,这些投入来自具有利基专业知识的市场。有些产品,如家具、纺织品、服装、运输设备、电气设备、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多样化供应商和生产场所的额外成本相对较低,因为这些行业使用的技术不是很复杂,不受大规模经济的影响。
相反,半导体、医药品、汽车等先进制造业产品的生产基地的地理转移,将主要受到国家安全和自给自足等非经济因素的推动。这些产品需要大量投资以建立新的生产工厂,而且是技术密集型的,因为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供应商。
例如,由于过去两年全球半导体短缺,美国政府最近宣布计划向芯片行业投资520亿美元,在美国建造更多工厂。虽然很多先进芯片是美国设计的,但其中78.1%的芯片是在亚太国家制造的,特别是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36.4%)、韩国(18.0%)和日本(17.6%)。建立一个新的半导体制造工厂可能耗资100亿美元或更多,并需要专门的供应商和承包商。最近芯片需求的激增——部分原因是对笔记本电脑和汽车的需求增加——并没有导致更多芯片制造厂的出现,因为建设一座新工厂需要数年时间,而且由于需求可能消退,建造这样一家工厂的沉没成本在短期内无法得到充分回收。
跨国公司跨国经营活动的扩张主要是通过在国外设立子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跨国公司的数量迅速增加,从1970年的约7000家母公司跨国公司增加到2000年的38,000家,到2011年超过100,000家。对2020年2188家全球收入最高的跨国公司的分析显示,62%的跨国公司来自五个国家,分别是美国(33%)、日本(12%)、中国(10%)、英国(5%)和印度(4%)。这些跨国公司拥有216,898家子公司,其中54%位于美国(28%)、英国(9%)、中国(8%)、德国(4%)和法国(4%)。
东盟正日益成为吸引外国投资者(尤其是来自美国和中国的投资者)的目的地。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前,由于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引发的关税,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实现供应链多元化。中国GoerTek是第一家将生产转移到越南的苹果主要设备供应商。美国谷歌和日本夏普也决定将Pixel智能手机和电脑的生产转移到越南,以避免美国的关税。松下后来也加入了这一迁移趋势,将其汽车音响生产从中国转移到泰国。
大流行加强了这一趋势。东盟国家正在逐步开放边境,取消或放松检疫和检测要求,并放松国内限制。16%的欧洲公司正在考虑迁往东南亚,53%的美国公司将减少在中国的投资,如果COVID-19 防控措施在未来一年继续下去。例如,德国汽车供应商Brose正在考虑将泰国和越南作为新的生产地点,而丹麦的Logo宣布将在越南南部建立一家新工厂。
流入东盟的外国直接投资从2010-2014年期间每年1134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7.8%)上升到了2017-2021年期间每年1551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的11.1%)。外来直接投资在2020年收缩30.2%后,在疫情后强劲复苏,2021年增长43.6%。然而,FDI流入在东盟各国的分布并不均衡。2021年,东盟96.1%的FDI流入集中在六个东盟国家,分别是新加坡(56.6%)、印度尼西亚(11.5%)、越南(8.9%)、马来西亚(6.6%)、泰国(6.5%)和菲律宾(6.0%)。剩下的3.9%分别是柬埔寨(2.0%)、缅甸(1.2%)、老挝(0.6%)和文莱(0.1%)。东盟前五大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国分别是日本(12.1%)、美国(12.0%)、中国(7.7%)、中国香港(7.2%)和韩国(4.3%)。
在大流行后的几年里,促进东盟的全球数字供应链,需要东盟作为一个集团,为跨境数据流动建立一个更一致的监管框架,以加强区域内外的数字连接。支持和保护跨境数据流动对于增强数字供应链至关重要,这将实现实时监控和可追溯性。世界银行的跨国公司调查显示,58%的全球跨国公司已经转向数字技术(例如数据科学应用、任务和流程自动化以及物联网)来优化生产能力、维护库存和管理物流。
然而,使用世界银行2021年全球数据监管诊断调查的数据对31个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监管要素进行的分析显示,东盟的数据保障措施监管不足。适度建立网络安全和非个人数据保护监管体系。与此同时,东盟在制定保护个人数据的监管框架方面仍处于早期阶段。监管不足的网络安全增加了网络威胁的风险,降低了外国投资者对其供应链数字化的信心。
加强跨境数据保障措施应建立在现有区域贸易协定的基础上,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这可以加强以共识为基础的标准的作用,并承诺在可行的情况下制定和使用国际标准。此类标准应用于制定针对数据控制者和处理者的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要求的国内法规。RCEP和CPTPP成员国之间的数据流动监管框架更加一致,将降低数据共享和数据保障措施的不确定性、合规成本和复杂性,促进东盟内部以及东盟与其主要贸易和投资伙伴之间的数字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