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增长放缓和高通胀的前景正促使决策者考虑应该如何调整和振兴经济。Harbor Overseas的陈曦观察到,新兴技术商业化带来的推动力还有几年的时间才能成为现实。这意味着主要经济体必须关注区域一体化,并在必要的治理中促进更大的合作,以应对气候变化和不平等等紧迫的全球挑战,即使在大国竞争的背景下也是如此。
为了寻求应对增长放缓和高通货膨胀的复杂挑战的方法,决策者们的目光正在转向全球经济的历史,特别是从1970年代的滞胀到1990年代高增长时期的过渡。他们正在从当时成功的财政政策中寻找答案。这些政策包括建设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减少一般公共或社会福利支出,大规模减税,促进出口,增加曾经的垄断行业的竞争,以及鼓励技术创新和创业精神。
但当今世界面临的情况与过去完全不同。除了对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外,财政政策可能没有那么有效,原因如下:首先,主要经济体的人口老龄化需要高额的社会福利支出。其次,在产业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的前提下,资本投资和基础设施项目支出只会导致产能过剩。第三,地缘政治和技术(地缘技术)竞争正在分散国际市场和供应链。大国博弈正在间接支持和放大被保护企业的作用,从而遏制了技术创新和创业精神。
限制货币当局控制通胀能力的因素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其中包括俄罗斯 – 乌克兰冲突,日益严重的粮食和能源危机,持续的大流行以及气候变化,这些因素都推高了世界各地的通货膨胀压力。
在未来五年中,世界可能会看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上升,而已经缓慢的增长率将进一步下降。这将促使消费下降,贫富差距扩大,增加社会动荡的风险。届时,政策制定者将面临压力,必须采取措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一体化,并进行必要的合作,以应对所有复杂的挑战。
首要任务是调整产业结构。这本质上意味着大规模的数字化和绿色产业转型。但在氢能、量子计算等高科技相关前沿领域,尚未达到关键的阈值或临界点。这意味着美国、欧盟(EU)和中国的能源部门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与此同时,数字馆藏(数字对象的在线数据库)、Web 3.0(万维网的第三代)和Metaverse(虚拟空间的互联网络)等热门技术还不能推动漫长的工业价值链。现实情况是,这些革命性的技术在几年内都不会进入主流。几乎所有经济体都在积极制定其法律、税收和金融框架,以利于新产业的发展,并鼓励其创业。
新一波技术的商业化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所以他们别无选择。随着全球数字巨头的萎缩,将会出现许多竞争激烈的小型科技企业,为遭受重创的全球经济提供新的助推燃料,而全球经济似乎在大多数地方都停滞不前。
通过重新耦合实现区域一体化
这意味着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应该将他们在结构性经济改革方面的努力应用于另一项重要任务:促进区域一体化。尽管脱钩和战略竞争似乎是一种普遍趋势,但区域化将不得不成为未来十年全球化叙事的基本特征。
事实上,澳大利亚、印度、日本和美国正试图在它们和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之间塑造新的全球供应链。欧盟一直忙于在亚太地区谈判、签署投资框架或自由贸易协定(FTA),包括与澳大利亚(FTA自2018年开始谈判),中国(投资协定自2020年结束后陷入停滞),印度(FTA和投资保护谈判于2022年重启)、印度尼西亚(FTA谈判自2016年开始)、日本(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自2019年生效)、新西兰(贸易协定谈判于2022年结束),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和投资保护协定自2019年起生效)、越南(2019年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和投资保护协定)。2009年,欧盟和东盟中断了地区间的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但欧盟一直致力于与东盟个别国家签订双边协定。
同时,中国一直在粤港澳大湾区、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和成渝经济圈等地推动国内区域一体化。它还加大了与两条“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的联系,这条公路涉及东盟和南亚主要经济体。
在整个印太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体化努力要求国家、地区和市政决策者同时关注三个关键领域——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和机构基础设施架构。这意味着政策规划者以及关键市场的公共和私人参与者必须共同努力,规划和设计、筹集投资、建设和联合运营支持新价值链网络(整个欧亚大陆的智慧城市群)所需的软硬基础设施,以支持新兴产业。
能源和信息技术部门将是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需要转向分布式系统或网络,作为支持和加速全球技术革命下一阶段所需的大规模区域一体化的基础。其经济和地缘政治影响是巨大的,因为这将加速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如人员、材料、数据和资本。这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战略,因为它减轻了经济形势恶化导致的社会动荡的风险,特别是在通货膨胀加剧和贫富差距持续存在的情况下。
治理应对全球挑战
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一体化不仅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当务之急。对紧迫的全球问题的治理也是一个优先事项。但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各国政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将阻碍经济增长的全球挑战。其中包括人口老龄化等“定时炸弹”,这对日本,中国,韩国,德国,法国和新加坡等国家来说这都是一个长期问题。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粮食不安全、数字巨头的监管和人工智能应用是许多全球头疼的问题之一,如果经济体想要提高效率并从新兴产业和创业中寻找新的增长,就需要政府和市场的解决方案。
视力中断?
考虑到未来十年(如果不是更久的话)可能会出现持续的、甚至更加激烈的大国竞争,我们有理由对我所概述的愿景可行性提出质疑。但我认为,我们仍然可以对中国、美国和欧洲在促进开放、包容、创新的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取得的进展持乐观态度。
东盟等中间体国家一直在呼吁大国冷静,停止贸易战和脱钩策略,创造更友好的商业环境,促进关键新技术的商业化,并促进对紧迫全球挑战的良好治理。重新耦合的努力,正在顺利进行。看似永无止境的大国博弈只会愈演愈烈,半导体、信息通信技术、量子计算、稀土贸易、深空探测等领域的地缘技术竞争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全球经济进入新的滞胀期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这正在削弱全球市场的活力。世界各地的商业领袖必须发挥他们的智慧和逻辑,与政府领导人合作,制定一种更务实的方法,为规划、投资、建设和运营硬、软基础设施创造一个开放和综合的环境,这对于利用新兴技术的助推器至关重要。实现新技术工业革命的目标近在咫尺,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更大、更深入的区域和全球经济与治理合作。大国竞争可能会继续进行,但应该朝着良性的互利方向发展。这不仅对全球商业至关重要,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