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多元发力稳投资 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站消息,“十四五”期间,赤峰市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充分释放投资对经济增长、城市建设及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坚定不移扩大实质投资,为推动赤峰市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根据赤峰市统计局的数据,这一时期,赤峰市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投资供给结构性能持续优化。

投资总量扩容,结构优化升级

“十四五”期间,赤峰市多领域协同发力,实施“工业倍增行动”的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联动发展农牧业,稳步扩大规模产能,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由“十三五”时期的-1.6%回暖至9.1%。中唐特钢、远景零碳、风光储基地等一批产业项目落地实施,为固定资产投资注入强劲动能,推动投资规模保持稳健增长态势。

“十四五”期间,各产业投资结构实现深层次转变,特别是第二产业投资力度持续加大,成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先导力量。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投资年均增长16.4%,2024年占全部固定资产的比重为13.1%,为经济发展筑牢了根基;第二产业投资年均增长30.8%,2024年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6.9%,巩固了经济发展核心;第三产业投资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投资发展承压运行,年均下降4.2%,占比逐步回落,2024年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0%。2020年以来,赤峰市固定资产投资均呈“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特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比均呈提升态势,三次产业占比结构逐渐动态优化,多方面均衡发展,形成联动高效、动态适配的经济发展格局,共同支撑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增长。

项目规模提升,质效齐头并进

重大投资项目始终是赤峰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力支撑。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不含房地产)投资完成额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2020年的47.4%增长至2024年的65.6%,重大项目对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作用不断加大,是投资保持平稳增长的中流砥柱。

“十四五”期间,赤峰市工业投资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年均增长30.8%的速度领跑,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21.7个百分点。市委、市政府印发《赤峰市工业倍增行动实施方案》,配套出台一系列行业发展行动方案,聚焦冶金建材、装备化工、医药食品、氢储能源、绿色循环五大主攻方向,全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两大产业集群,建立“规上龙头工业企业培育库”和“专精特新优质企业培育库”,推动重点园区提速发展,工业投资活力迸发。2024年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1%,拉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4个百分点。

在工业投资总量攀升的同时,内部结构持续优化。“十四五”期间,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速达38.6%,占全部投资比重由2020年的3.2%上升至2024年的8.4%;高技术产业投资比重由2020年的2.3%上升至2024年的3.4%。

市场主体赋能,投资活力迸发

投资主体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源,通过产业协同与跨界布局的多元探索,为投资发展注入持久活力。2024年内资企业完成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98.2%,较2020年下降0.8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占比为0.6%,较2020年下降0.3个百分点;个体经营投资占1.1%,较2020年增长1个百分点,投资模式多元格局更加贴合市场需求。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民间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十四五”期间,民间投资年均增速达7.1%,2024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6.1%,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58.5%,上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8个百分点。

基建迭代提质,发展动脉畅行

“十四五”期间,赤峰市聚焦重点领域精准发力,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7.6%,占全部投资比重由2021年的27.6%逐年增长至2024年的34.8%。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占基础设施投资比重逐年升高,从2021年的24.3%逐年增长至2024年的68.2%,克什克腾旗计划总投资44亿的内蒙古能源克什克腾旗100万千瓦风储基地项目、翁牛特旗计划总投资35亿的赤峰高新区绿色供电项目落地实施,成为推动基础设施完善的关键引擎。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为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铺就“发展动脉”。

“十四五”期间,民生工程投资稳步增长,人民生活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资年均增长11.8%,赤峰学院、赤峰市委党校等项目进一步促进各类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医疗卫生体系持续加强,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年均增长19.6%,随着北洼子医养结合养老社区、市医院新城区分院等项目的加快建设,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