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网站消息,近年来,赤峰市将“庭院经济”作为促进农牧民增收、盘活农村闲置资源重要抓手,创新构建“政策扶持+模式创新+服务保障”三位一体推进机制,推动“庭院经济”从“零星散种”向“规模特色”转型,真正实现“方寸之地”变“增收宝地”。
推动“庭院经济”发展过程中,赤峰市通过采取“三级联动强统筹、精准滴灌破瓶颈、创新模式促融合”等措施,绘就发展“路线图”,打好服务“组合拳”,打造增收“新动能”,助力“庭院经济”高质量发展。2025年,赤峰市投入600万元市级庭院经济专项资金,在环中心城区旗县区和宁城县打造25个庭院经济示范村,激活农村闲置资源,对5806户示范户给予补贴,实现示范户每户均增收超3300元,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赤峰市出台《赤峰市2025年庭院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确立“规模化、特色化、市场化”发展路径,重点推广“六小”经济模式和“四型”发展路径。各旗县区突出差异化发展,设立分类奖补标准。通过产销对接、技术帮扶等措施,推动275个嘎查村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形成“政府搭台、农户唱戏、市场运作”良性循环。同时,创新“先建后补+差异化补贴”机制,整合衔接资金、小额信贷、社会资本等1.42亿元,对示范户最高补贴2000元/户,有效破解启动难题。通过开设“庭院课堂”,培训农牧民2.98万(人)次。发放技术手册25万份,覆盖种植养殖、电商运营等实用技能,组织农技人员“点对点”入户指导,解决品种选育、病虫防治等难题。
此外,赤峰市重点培育“‘田园+餐桌’‘园区带动型’‘四进模式’”运营三大特色模式,积极探索庭院经济多元发展路径。其中,元宝山区风水沟镇庄头营子村利用村民闲置庭院,房前屋后建设设施冷棚种植蔬菜,并与10家企业签订供菜订单,不仅解决了农户农产品销路不稳定问题,还能让企业获得新鲜、优质食材,实现供需两端精准对接。松山区小兴隆庄村大力推广“庭院集约化蛋鸡养殖”模式,通过建设标准化、现代化鸡舍,实现庭院有限空间高效利用。依托当地畜牧龙头企业,为养殖户提供全链条服务支持。为解决分散养殖户市场对接难题,村委会牵头建立统一蛋品销售机制,降低单个农户销售成本和市场风险。林西县林西镇常胜村发展“小养殖+冷棚蔬菜”种植,采取“进早市、进商超、进社区、进饭店”四进模式运营,预计人均增收1500元。
小庭院承载大民生,微经济撬动大发展。自2024年以来,赤峰市累计投入专项扶持资金2.44亿元,覆盖12个旗县区1298个嘎查村,带动7.5万户农牧民参与,形成“一村一特色、一户一产业”差异化发展格局。赤峰市用“绣花功夫”盘活庭院资源,诠释了“寸土生金”乡村振兴智慧。未来,赤峰市将持续通过采取“科技赋能、品牌培育、渠道拓展”等举措,让庭院经济真正成为农牧民家门口致富产业,绘就出“小庭院大作为”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