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湖北省政府网站消息,整体提升支点的开放辐射力,离不开综合交通的强大硬支撑。
9月3日,在湖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上,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钟芝清介绍,“十四五”前四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97亿元,同比增长43%,公路水路投资连续两年居中部第一。20项规划指标中高速公路里程、港口货物吞吐能力等9项指标已于2024年提前完成。湖北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中承东启西、接南纳北的枢纽地位更加突出,“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在荆楚大地上加快实现。
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湖北得中独厚,有“九省通衢”之称。进入新时代,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完善,切实把区位优势转化为“九州通衢”的发展优势。
铁路网络加快重塑。8月底,襄荆高铁、沿江高铁武宜段先后进入运行试验,这也是正式开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截至目前,全省高铁总里程达到2155公里,预计今年底将超过2500公里,从现在全国第13位跃升至全国前五。
水运设施能力不断提升。8月22日,汉江雅口枢纽二线船闸工程初步设计获批,这是“三船闸一航道”项目的首个初步设计批复,也是汉湘桂内河航运大通道湖北段关键性项目。长江武汉至安庆段6米深水航道工程正式投入运行,万吨级船舶可常年直达武汉,汉江实现襄阳以下千吨级航道贯通。全省高等级航道总里程达到2213公里,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超过610万标箱。
公路主骨架基本成型。8月8日,由湖北交投集团投资建设的武汉至松滋高速公路仙洪段通车运营,武汉至洪湖的车程由两小时缩短为1小时。眼下,省域内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已全线贯通,“两纵两横”国家高速主通道改扩建工程加快启动实施,9座高速公路长江大桥同时在建,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到8184公里。
航空发展迈入新阶段。“十四五”期间,世界第四个、亚洲第一个专业货运机场——鄂州花湖国际机场投入运营,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第三跑道正式投用,全省运输机场数量达到8个。
综合交通枢纽能级持续提升,湖北多项数据“跑”进全国前列。上半年,湖北交通投资总量持续保持全国第三、中部第一的高位水平。目前汉湘桂内河航运大通道、高速公路改扩建、长江干线过江通道等多个重大项目已纳入国家规划,助力湖北打造综合立体交通枢纽。
三条“丝绸之路”重塑枢纽优势
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湖北通过加强交通重大项目的建设和谋划,战略支撑更加有力。
“轨道上的湖北”列车飞驰。高速铁路织密成网,超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加快形成,4小时可达全国80%的重要城市。中欧班列(武汉)辐射欧亚大陆40个国家、120个城市和地区,连续两年开行量突破千列。
“水运上的湖北”千帆竞发。阳逻港开通至韩国、俄罗斯等5条国际近洋直航航线,武汉经上海至全球的江海联运网络不断拓展。
“航线上的湖北”畅达全球。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累计开通104条货运航线,初步形成辐射五大洲、服务全世界的“123快货物流圈”,今年1—7月花湖枢纽货邮吞吐量达到83.1万吨,同比增长56%,稳居全国第五。
省内联通、省际联通、世界联通,加速重塑陆海空三条“丝绸之路”的枢纽优势,链接更多发展要素,激活区域经济新活力。
钟芝清介绍,目前武汉“超米字型”、襄阳和宜昌多通向的高铁网加速成型,市市通高铁顺利实现,汉襄宜“金三角”高铁环线即将贯通。连接汉襄宜“金三角”的“两纵三横”主通道中,一级及以上公路占比84.7%。
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数量居全国第一
随着全国交通立体网络的快速铺展,区域经济竞争的加剧,物流成本持续降低,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手段。在这种形势下,湖北仅靠“得中”无法实现“独厚”,必须要加快推进铁水公空互联互通。
据测算,多式联运占全社会货运量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降低物流总费用约0.9个百分点,节约成本千亿元。
放眼江河,鼓角声声,多式联运建设在湖北江段“千帆竞发”。钟芝清介绍,随着宜昌三峡枢纽多式联运等4个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通过验收,湖北共申报创建武汉等8个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已有4个示范项目获命名,湖北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创建数量、命名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一。
更好发挥全国重要物流枢纽作用。目前,武汉已创建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并集齐“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十堰、襄阳、鄂州、荆州等地入列建设名单。
多式联运网络不断拓展。形成了一批以武汉港、黄石新港等为始发港或中转港,上至重庆、成都,下至洋山港、宁波港,远达日韩、东盟的多式联运品牌线路。
2020—2024年,全省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49.5%,远超国家年均增长15%的指标要求。
2024年,我省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2.82%,比全国低1.28个百分点。信息服务平台加快完善。湖北省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成运行,初步实现“铁水公空仓邮”六网融合。
钟芝清说,“十五五”时期,将锚定“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目标任务,着力畅通大通道、构建大枢纽、强化大联运,推进铁水公空等运输方式互联互通,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发挥好全国重要物流枢纽作用,打造新时代“九州通衢”,为支点建设当好开路先锋。
湖北获批近百条低空航线
发布会上,湖北机场集团副总经理陈熊透露,目前已建成湖北省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并上线试运行,在全国率先实现“全省低空一张网”,试点打造15个低空经济综合试验区,成功获批近百条低空航线。
湖北机场“双枢纽、多支线”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生产运输量稳居中部第一。天河国际机场高峰小时容量提升至55架次,居全国第9位。航线航班超过疫前水平,累计开通国内外航线近230条。2024年,天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时隔9年重回中部第一,首次实现整体客流量、国际客流量、中转客流量、航班架次“四个中部第一”。
2024年,鄂州花湖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一举跃升至全国前五,增速全国第一。累计开通货运航线104条,数量全国第一,构建起辐射五大洲的“123快货物流圈”。作为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花湖国际机场拥有全球最大的顺丰航空货物转运中心,相继建成投用多个机场货站,形成总保障能力140万吨的国际一流航空货站集群。在省内建成投用光谷超级物流中心,联合运营汉口北货站;在海外,意大利米兰、阿联酋阿布扎比等地分别设立海外仓和海外货站。升格国际机场,获批“5+1”全品类进境监管场地资质,对外开放能级显著提升。
支线机场方面,恩施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70万人次、荆州机场跻身“百万级机场行列”、神农架机场转型打造景区型机场。宜昌机场、恩施机场航空口岸正式开放,襄阳机场航空口岸临时开放,湖北成功拥有4座国际机场,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提供坚强支撑。
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湖北机场集团与200余家企业组建湖北省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联盟,主办湖北省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目前已开通“十堰—花湖”“天河—花湖”低空物流航线,“低空+文旅”“低空+物流”等多项应用场景落地。
湖北将形成1至2小时高铁网
“目前,湖北铁路主要干线已达到19条,营业里程5820公里,其中高铁里程2155公里,全部17个市州实现市市通高铁,武汉米字型高铁网基本成形,正向超米字型枢纽迈进,全省县市高铁覆盖率近50%。”9月3日,在湖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武汉铁路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窦慧东说。
湖北地处全国铁路路网的“天元”。“十四五”以来,湖北铁路建设发展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期,每年有2条以上高铁开工建设,省内路网规模快速扩充。一大批现代综合交通客运枢纽和铁路货运物流基地建成投产,疏港铁路专用线增加至18条,长江沿线武汉阳逻港等13个港区实现铁水联运。
今年计划开通的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呼南高铁襄阳至荆门段正在试运行,西十高铁、宜兴高铁联络线、武汉枢纽直通线等重点项目都在稳步推进。
未来,湖北围绕京九、呼南、沿江三条国家高铁大动脉,谋划了武汉至合肥、宜昌至涪陵、宜昌至常德等一批高铁项目,将形成省内1—2小时、国内城市群3—4小时抵达的高铁网。
高铁“市市通”、城际列车公交化,让群众出行更快捷。眼下,乘坐武黄、武冈等新城快线,移动支付、在线选座让旅客购票更方便,可像乘坐公交车一样刷卡、扫码,多种折扣票价灵活又实惠。今年上半年,湖北铁路累计发送旅客8481.8万人次,同比增长4.7%。
铁路货运方面,中欧班列、铁水联运等货运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形成了深入亚欧大陆的国际多式联运服务网络,成为国内外贸企业进出口的重要运输通道。中欧班列(武汉)运输的品类日益丰富,进口货物包括欧洲生产的奶粉、红酒、家具等产品,出口货物涵盖电子元器件、汽车零配件和茶叶、柑橘等农副产品。其中,湖北省货源占比70%以上,光电、机械制造、新能源汽车及汽配、光伏等产品可直达欧洲、中亚等地区。
村级寄递物流实现全覆盖
9月3日,在湖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邮政管理局副局长陈学元介绍,全省建成“县县有共配中心、乡乡有综合服务站、村村有综合服务点”的农村寄递服务体系。其中,“村村有综合服务点”目标高于《“十四五”邮政业发展规划》确定的“村村有服务”全国目标。
农村寄递物流是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的重要渠道之一,对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多次被写入省委1号文件和省政府工作报告。湖北省邮政管理局和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等部门,将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
“十四五”期间,围绕畅通快递“最后一公里”,延伸服务农村网络更加完善。湖北持续加强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引导在超市、供销、电商、公益服务等场所设立村级快递服务网点,叠加农村电子商务、平台配送、代购代销等便民服务,缩小城乡居民消费模式和服务体验的差距。
服务现代农业更加有力。一件件包裹的畅通流转,有力带动了商品流通和零售业发展,湖北实施“一村一站”工程,累计建成了107个县级公共寄递服务中心,3475个乡镇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点,5个主要品牌快递企业行政村覆盖率70%,培育快递服务农业项目76个,快递网络已经成为农产品出村进城、消费品下乡进村的重要渠道。此外,聚焦农产品流通“最初一公里”,湖北鼓励寄递企业加快农产品产地预冷保鲜、低温分拣、冷藏仓库等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冷链寄递业务,有效缩短农产品流通时间,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效益。
陈学元表示,“十五五”期间,将持续推进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开展“邮快合作”“快快合作”“客货邮”进村试点,巩固提升“快递进村”成果,实现业务量大的自然村村级快递服务站点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