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打造“华中药库”升级版 产值突破295亿元

据湖北省政府网站消息,“全州以现代中医药为主的生物医药全产业链综合产值295亿元,基本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现代医药工业、医疗大健康服务、医药商贸流通的产业体系。” 8月22日,在恩施州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闻发布会现场,恩施州卫健委党组书记、主任琚兆清的介绍,勾勒出武陵山区腹地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

2023年以来,随着《恩施州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深入实施,这座名副其实的“华中药库”正以传承为根、创新为翼,在中西医并重的发展道路上加速崛起。

产业根基:从资源富矿到产业矩阵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恩施州,自古便是中药材生长的 “天然摇篮”。这里拥有植物类药材2258种、动物类药材86 种、矿物类药材22种,鸡爪黄连、紫油厚朴、马蹄大黄、板桥党参等道地药材声名远播,14个中药材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23年,恩施州被中国民族医药协会正式授予“华中药库”称号,更让这片土地的中医药底蕴得到国家级认可。

如今,这份资源优势已转化为产业优势。全州构建起 “31个万亩乡镇+ 200 个千亩乡村+ 40个千亩品种” 的规模化种植矩阵,中药材在田面积达152万亩。产业链上,41 家规上医药企业、23 家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成为 “主力军”,从规范化种植到精深加工,从医药商贸到健康服务,一条涵盖全链条的产业体系已然成型。“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 模式的推广,让中药材种植成为乡村振兴的 “致富草”,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服务网络:从诊疗阵地到文化传承

在恩施州,中医药服务正从城市延伸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目前,全州建成10家公立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其中3家为三级医院,实现县级公立中医医院全覆盖。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均设中医科,乡镇卫生院和国医堂实现全覆盖,80%的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形成 “州有龙头、县有中心、乡有国医堂、村有服务点” 的服务网络。

更具特色的是对民族医药的挖掘与传承。《中国土家族医药学》《土家医方剂学》《湖北苗药》《风湿病苗药本草荟萃》等土苗医药学术著作相继出版,31项传统医药技术被系统整理,其中“土家医赶酒火疗法治疗肩周炎技术” 等8项经典技术在医疗机构推广应用,12项传统医药技术入选非遗保护项目。“中医药村村行”“中医药六进” 等活动持续开展,让土家苗医的智慧融入日常健康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中医药的魅力。

融合创新:从单一产业到多元生态

“中医药+”的融合文章,正在恩施州谱写新画卷。在利川苏马荡、建始花坪、巴东野三关、咸丰坪坝营等康养目的地,中医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设立分院或中医馆,“避暑养老+中医药康养”成为当地新名片;利川箭竹溪黄连小镇、恩施华中药用植物园等景点,串起首条药旅融合观光线路,咸丰县入选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

舌尖上的中医药同样精彩。恩施市试点推广药膳文化,以党参、黄精等为原料开发出百余种膳食菜单,衍生出压片糖果、果脯、含片、茶饮、固体饮料等健康食品。首届 “药膳+硒宴”烹饪技能大赛的举办,进一步让中医药与地方饮食文化碰撞出火花,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

政策赋能:多方协同凝聚发展合力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多方协同的“恩施方案”。恩施州委、州政府将推进中医药传承发展纳入全面深化改革项目重点推进,州委常委挂帅全州现代中医药产业链,每年召开全州中医药产业大会,明确生物医药(现代中药)产业链组织体系,对全州中医药事业及产业发展做出总体部署安排,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上向中医药领域倾斜,在土地保障、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政策红利。科技、农业、经信、医保、市场、药监、金融等多部门联动,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品牌建设、项目申报、融资增信等方面形成合力。

企业与机构的主动作为更添动力。41 家规上医药企业建立基地、加大研发,13 家中医医疗机构设名老中医工作室、育青年人才,行业协会搭平台、促交流,共同营造 “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 的浓厚氛围。

“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医药必须有所作为,也必将大有可为。” 琚兆清表示,恩施州将持续厚植“华中药库”优势,释放发展潜能,让中医药成为特色产业“3310”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为健康湖北建设贡献 “恩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