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人员往来愈发频繁的当下,支付早已不止是“给钱结账”的工具。11月28日,中国银联合作伙伴大会——开放支付的创新实践暨互联互通成果发布会成功召开,不仅集中展示银联在跨境支付领域的创新成果,向世界展现支付领域开放合作的新里程碑,更勾勒出一幅“开放、互联、共赢”的全球支付新图景。
“像在家门口消费一样自然”的支付体验,已从愿景落地为触手可及的日常。
跨境出行更轻松:从“能用”到“好用”的体验升级
中国银联自亚洲启航,与泰国、越南、老挝、印尼、马来西亚、柬埔寨、新加坡等国开展跨境支付互联合作;更扬帆驶向南美、非洲,与阿根廷、巴西、尼日利亚等全球约50个国家和地区推进跨境支付互联合作,共建世界级的支付互联网络。
“以前来中国要带一大叠现金,找零、算汇率都头疼;今天我用OCBC APP扫码买了好多东西,跟平时在家消费没区别。”新加坡游客李慧玲在深圳一家服装店支付后,特意拍下账单发了社交动态。这种“像在家一样”的体验,正是银联互联互通最核心的价值——让支付不再是跨境出行的烦心事,而是顺理成章的日常。
“开放合作”从来不是银联的抽象理念,而是落实在每一个跨境消费场景里的具体解决方案。为了让中外消费者“不用适应新工具,沿用熟悉的习惯”,银联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进互联互通合作,中国银联董事长兼银联国际董事长董俊峰强调,中国银联并不试图输出自己的支付工具、“颠覆”当地的市场、替代本土的机构,而是坚持与本土机构互利合作,让账户侧、受理侧的各方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共同把跨境支付的蛋糕做大、分好。
这也让银联服务得以快速渗透到境外购物、餐饮、交通、文旅等多个消费场景。“我用云闪付扫摊主的PromptPay码,就可以直接在曼谷大皇宫周边的手工艺品市场买挂饰,实时扣人民币,汇率也很清晰。”中国游客王先生付完款后,拿着刚买的挂饰,笑着跟摊主比划“太方便了”。
支付背后是尊重:让每一种习惯都被看见
区别于传统技术输出的“替代逻辑”,银联在跨境合作中始终坚持“标准兼容”原则——不要求境外网络放弃本地标准,而是通过技术对接实现“双向适配”。在印尼项目中,银联适配印尼QRIS标准;在泰国项目中,则兼容泰国PromptPay规则。银联让每一种支付文化都能被看见、被接纳。
“好多年前第一次来中国,在杭州体验宋韵茶礼,只能用现金付茶位费,还得跟店主比划半天;现在用Naver Pay扫码就能付款,连茶点加体验费一次搞定,就像在首尔的咖啡馆付账一样轻松。”韩国游客金女士的体验,正是这种文化互通的生动体现。
支付的终极意义,从来不是“完成一笔交易”,而是“消除一次隔阂”。当柬埔寨游客用本地电子钱包ABA买走中国的文创产品,当中国消费者用云闪付带走印尼当地的手工艺品,支付早已成了文化交流的“隐形纽带”。
合作伙伴大会现场,中国银联分别与中国银行、马来西亚PayNet、乌兹别克斯坦Uzcard、乌兹别克斯坦HUMO、吉尔吉斯斯坦IPC、马来西亚丰隆银行、新加坡华侨银行、巴西银行、尼泊尔FonePay、奥地利Bluecode等11家重要机构达成跨境支付合作。银行卡组织、支付网络、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手机厂商等将在新“四方模式”的框架下共绘全球经济血脉畅通、支付产业协同共赢的新蓝图。
中国银联副董事长、总裁郭大勇还宣读《开放支付联合倡议》,与在场72家境内外机构就“坚持开放共赢、标准兼容、安全可控的原则,共建互联互通、共享价值的全球支付网络”达成共识。
银联全球合作伙伴大会的举办,展现了支付互联互通的实践成果与合作价值。从用户指尖轻触的便捷体验,到全球支付版图的协同拓展,银联正以开放的合作姿态与全球化布局,搭建起联结各国消费场景的金融纽带。未来,银联将继续秉持“互信互联、共创价值”的战略愿景,携手全球合作伙伴深化支付互联互通的实践,让这一模式覆盖更多国家、场景与消费者。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24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