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浦锦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内,一场名为“网格赋能,共创美好”的专题活动拉开序幕,来自闵行区委社会工作部主要领导、闵行市场局、闵行政府服务中心相关科室负责人、浦锦街道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高校学者、综合网格和园区党组织负责人、企业商户代表以及社区居民等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上海基层治理一次具有“首创”意义的突破性实践。活动全景式地展现了浦锦街道如何将“网格”这一治理单元,系统性地重塑为“开店一件事”服务市场主体的前沿阵地,标志着政务服务从被动审批的“窗口”全面迈向主动上门的“门口”。

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金新其为活动致辞。他指出,推动“开店一件事”工作是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街道“娘家人”服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党建引领网格治理的重要体现。通过网格赋能,整合资源,精准对接需求、主动靠前服务,让创业者真正感受到“浦锦温度”。

在综合网格商户走访中,工作人员了解到不少计划开店的商户发出这样的感慨:“开店到底要找哪些部门?要准备哪些材料?”这些声音,直指开店过程中的痛点问题。
有时,商户们常为开一家店,要在市场监管、城管、消防等多个部门之间来回奔波。同时,开店涉及方方面面,一个环节在审批,商户就需等待一定时间,造成开店成本提升。有的商户对选址规范、环保要求等政策了解不够,往往店租了、装修了,甚至开业了,才遇到油烟扰民等矛盾纠纷。
针对以上问题,今年以来,浦锦街道依托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将“开店一件事”作为攻坚事项,推动网格治理与优化营商环境同频共振,重塑工作流程,流程做减法、服务做加法,进一步优化开店体验。
主题溯源——速写画呈现“开店一件事”温暖初心
活动中,综合网格副网格长代表汪志晔以一场独特的TED演讲,结合生动的速写画,讲述了综合网格发挥党建联席会议作用,推动管理办、城建中心、受理中心等各方力量下沉到网格内,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服务合力。娓娓道来中,这幅逐渐成型的画作,正是网格从管理末梢向服务枢纽转变的具象化呈现,让与会者直观感受到浦锦街道以“首创精神”将治理单元升级为服务平台的决心与实践。

专题互动——多部门宣誓“协同作战”,以“网格”为支点,撬动“整体政府”效能转变
蓝图绘就,关键在于落实。在紧接着的活动高潮环节——专题讨论和头脑风暴互动中,主持人以一位创业者的视角,抛出“如何从‘坐等审批’转向‘主动防御’”这一尖锐问题,引发各部门的深度回应。
市场监督管理所率先接招,讲述建立与网格联动的“前置雷达”,实现对创业风险的源头规避。
管理办接过“接力棒”,表示依托综合网格,实现多渠道联动,将小型工程备案从“事后发现”转变为“事前告知”与“上门服务”。
城建中心则生动诠释了从“守门员”到“教练员”的角色转变,通过“可视化”标准和“靠前服务”,让店招备案更加快捷。
受理中心将与综合网格一起开展联系走访,服务商户,并展示了“1问、2跟、3匹配”的招聘服务全链条支撑,为企业解决“用人”难题。
社工办将服务提升至“生态营造”高度,承诺通过网格联动解决后顾之忧、促进其社区融入,帮助商户在浦锦“生根落地”。

机制展示——以流程之“优”促营商之“本” 以流程再造驱动社区治理现代化
专题讨论进入尾声,街道营商办代表登台,通过一场图文并茂的TED演讲,首次系统性地向在场嘉宾详解优化后的“开店一件事”全周期服务流程。她以一位创业者的视角,清晰演示了从意向选址、证照办理、店招备案到用工招聘、社区融入的完整服务链条,生动揭示了这套流程背后“数据驱动、网格响应、部门协同”的运行逻辑和治理创新。

仪式见证——“服务承诺”制度化、可视化
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环节再次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在与会嘉宾的见证下,闵行区政务服务中心办公室负责人李冬春为“开店一件事”专属服务窗口授牌。这个创新窗口将各部门服务资源有效整合,让创业者“进一扇门,明所有事”的期盼落地生根。

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丁岚与大橘邻里项目负责人共同为新开店商户代表送上“开业大吉”卷轴。这份特别的祝福,既承载着政府对创业者的诚挚祝愿,更体现了政企携手、共创美好的共同愿景。

之后,闵行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书记姚媚为党建、民生、政务、网格联动、法律五大“服务团”授牌。这标志着多部门服务力量正式以建制化形式下沉基层,一支支“服务先锋队”将通过网格体系为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支持。

专家视角——升华治理现代化的“浦锦样本”
活动的深刻之处,在于引入了权威的第三方视角。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副主任付芳教授在点评中指出,浦锦的探索是一次从“部门行政”到“整体政府”的治理跃迁,其以商户为中心、以网格为依托的模式,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浦锦样本”。

九部门服务市集暖心开张,企业开店享受“家门口”的全周期服务
在主会场进行思想碰撞的同时,分会场“开店一件事”服务专场也别具一番热闹景象。市场所、营商办、管理办、城建中心、城运中心、受理中心、党群中心、司法所、社工办等九个部门联合搭建服务摊位,共同构筑起一个充满温情的“服务市集”。

这个独具特色的“服务市集”打破了传统的办事模式,将政务服务送到创业者身边。商户们漫步其间,不仅可以了解开店的全流程政策,还能获得市场所的合规指导、管理办的装修咨询、城建中心的店招设计建议、司法所的法律援助等专业服务。每个摊位都化身为一个专业的“顾问站”,为创业者提供从选址筹备到开业运营的全周期指导。
“这样的服务太贴心了!”刚与市场所工作人员交流完企业避坑指南的张女士感慨道,“不仅了解了规范要求,还得到了开店前的避坑小技巧,对企业成本降低及后续发展提供了智慧建议,这种体验前所未有。”
服务专场的热烈氛围,生动演绎了“开店一件事”改革的深层内涵——变“被动审批”为“主动服务”,化“政策条文”为“暖心指导”。这个充满活力的“服务市集”,不仅让创业者感受到了浦锦街道的诚意与温度,更彰显了通过网格赋能、部门协同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创新实践。
一场始于“开店”,从“管理逻辑”到“生长逻辑”的城市治理哲学之变
浦锦街道“开店一件事”活动虽已落幕,但其带来的积极效应才刚刚开始。这不仅仅是一套便商利商的服务流程,更是一次深刻的城市治理哲学的变革。
其首创性在于实现了“网格”功能的本质性跃迁,使其从社会管理的“显微镜”,转变为经济服务的“连接器”。
其突破性在于通过“开店一件事”平台实现了机制性创新。市场所、社工办、管理办、城建中心等九个部门打破了信息壁垒,建立了“商户吹哨、部门报到”的标准化闭环。当某新开店商户通过“锦心办”平台反映用工需求后,营商办快速反应,协调多部门联动,化身“保姆团”来到企业身边,受理中心次日就组织了专场招聘会;当网格员发现商户装修安全隐患时,管理办当天就上门提供了指导。这种协同机制让“部门合作”从口号变成了商户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这一系列落地做法,标志着基层政府的执政逻辑,正从侧重于秩序规范的“管理逻辑”,全面转向致力于激发活力的“生长逻辑”。政府如同“园丁”,通过网格这片“沃土”,精准滴灌,营造生态,静待每一家企业“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浦锦街道书写的,不仅是一场活动的成功,更是一条通往治理现代化的可行路径,在那里,精细化的治理与蓬勃的经济活力,在城市的每一个网格单元里和谐共生,共同指向一个更温暖、更美好的城市未来。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2444号